摘要:在此前的10個月裏,先後駐沁源縣城的日軍3個大隊,都被沁源軍民收拾得服服帖帖,只能龜縮在據點裏,輕易不敢外出搶糧。八路軍主力、地方部隊和沁源民兵沿途奮力阻擊,打死打傷日軍300餘人。

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在正面戰場,還是在敵後戰場上,侵華日軍曾多次對我抗日軍民實施“細菌戰”、“化學戰”,給抗日軍民造成極大損失,可謂罪惡滔天。

不過,天道輪迴,猖獗一時的侵華日軍怎麼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中國軍民居然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們也嚐嚐“細菌戰”、“化學戰”的滋味。

話說到1943年8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日漸喫緊。駐山西日軍第1軍所屬第36師團奉大本營訓令,開始收縮集結,改編爲海洋師團馳援太平洋戰場。沁源縣城防務轉交給了第62師團的1個大隊。該師團編成才3個月,接防沁源的這個大隊剛從膠濟線調來,尚不知沁源軍民的厲害,還想趁着夏糧成熟之機出城搶糧,解決給養問題。結果沁源縣委把全縣民兵集中起來,配合主力部隊,來了個“反搶收”,用被地雷陣和麻雀戰把敵人給堵了回來。

在此前的10個月裏,先後駐沁源縣城的日軍3個大隊,都被沁源軍民收拾得服服帖帖,只能龜縮在據點裏,輕易不敢外出搶糧。如今來了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子,不給他們點顏色瞧瞧怎麼行?

不過,剛喫了虧的第62師團這個大隊,已經不敢再輕易外出了。不過,這可難不住鐵了心要尋鬼子晦氣的沁源軍民。時值8月盛夏,民兵們遂到處收集死狗、死貓、死耗子,然後趁夜扔到鬼子碉堡樓下。白天太陽一曬,據點裏便臭氣瀰漫,燻得鬼子無處躲藏。民兵們中的神槍手們躲在暗處瞄着碉堡門,只要鬼子或僞軍敢出來清理這些“生物武器”,就摟頭一通暴打。喫了幾次虧後,鬼子們只得捏着鼻子,繼續蹲在碉堡裏品味着“化學武器”的滋味。

見這個法子不錯,民兵們遂“得寸進尺”。他們趁夜摸到日軍據點附近,往水井裏扔動物屍體,倒糞便、垃圾,拆毀井上的轆轤和碾盤上的轉軸。這一下,鬼子們連喫水都成了問題,提前9年體會到了上甘嶺的滋味。不少鬼子渴不過,也顧不上講衛生了,有水下肚就行。可是,雖說他們沒被渴死,但卻有不少人得痢疾、腸炎、拉稀,非戰鬥減員急劇增加。

實施“細菌戰”還不過癮,沁源男女老少齊動手,讓日僞據點周圍5裏範圍內遍佈陷馬坑、草人、標語。沁源縣城四周山頭上插滿了紅旗,八路軍和民兵經常不分晝夜在山頭上搖旗吶喊,讓鬼子睡不上安穩覺。這就是“精神戰”。

沁源羣衆把抗日標語刷到了日軍據點外。

死板的日軍嚴格按《步兵操典》規定,出早操時不帶武器,操畢必默誦“天皇聖訓”。摸清日軍這個規律,38團5連有一次提前埋伏在城關敵據點附近的西學坡和寨坡兩個高地上,用機槍、步槍構成交叉火力網,居高臨下給正在默誦“天皇聖訓”的日寇以突然襲擊,一次斃傷敵40多人。

隨着鬼子士氣日漸低落,抗日軍民們更加“得寸進尺”。他們白天潛伏在據點附近的叢林中監視敵人,以麻雀戰消耗敵人、以地雷戰封鎖敵人、以伏擊戰殲滅敵人,打擊敵之“清剿”活動;夜晚逼近敵據點,摸敵哨、埋地雷、貼標語,不斷襲擾敵人。日僞軍變成“瞎子”“聾子”,完全陷入被動之中。各遊擊集團大顯身手,捷報頻傳,甚至逼得日僞軍夜裏不敢抽菸、點火。

沁源軍民破壞敵賴以生存的交通運輸線。

1944年春,沁源黨政軍民實行總動員,對敵人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圍困戰,在交通線上、敵人據點周圍佈雷1.5萬餘顆,封鎖敵人,使其寸步難行,處境極度困難。日軍迴天乏力,先後3次收縮陣地,被迫龜縮在約0.1平方公里的山頭上。

1945年春,毛主席發出擴大解放區,縮小敵佔區的號召。1945年3月,沁源圍困指揮部發出向被圍困日軍總攻的命令。沁源軍民對疲憊不堪的日軍發起了最後的圍攻。3月14日總攻開始,全縣男女老少2萬餘人一起上陣,在城關、交口日軍據點周圍和二沁大道上佈下4000多顆石雷,形成了多層地雷陣,完全斷絕了日軍的外援。民兵輪戰隊和羣衆近萬人,輪流到敵據點附近,白天在山頭燒狼煙、吹號角、敲鑼鼓、放鞭炮,以疲憊日軍。夜晚則打冷槍襲擊日軍。日軍四面楚歌,曾幾次倉皇出逃,但在沿途頻遭我軍民伏擊,死傷無數,又被迫退回據點。萬般無奈之下,日軍只得於4月11日,從沁縣出動千餘兵力,接應沁源、日軍沿二沁大道東逃。八路軍主力、地方部隊和沁源民兵沿途奮力阻擊,打死打傷日軍300餘人。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日軍狼狽不堪地逃出了沁源縣。

一波又一波侵華日軍被裝進了骨灰袋裏。

沁源又全部回到了人民手中。這一天距1942年11月12日圍困開始,整整883天。在這883個日日夜夜裏,8萬沁源人民用永不妥協的圍困和艱苦卓絕的堅忍,配合部隊作戰2730餘次,解救被抓羣衆1700餘人次,斃傷日僞軍3078人,俘獲245人。在這場曠日持久、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沁源人民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上萬名無辜羣衆被日軍殺害,1600多名抗日干部和民兵壯烈犧牲,整個沁源被焚爲瓦礫。爲了長期圍困日軍,幾萬羣衆在兩年多時間裏宿居深山窯洞,喫草根,啃樹皮,忍受着寒冷、飢餓、疾病的折磨,還有災害、野獸和日軍的襲擊、圍剿。但是,沁源人民就像太嶽山的勁松,堅強挺拔,寧死不屈!

沁源圍困戰是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它成功創造了對佔領我腹心地區之敵進行鬥爭的範例,當時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特地發表了《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指出“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1945年4月21日,太嶽《新華日報》載文說:“沁源不是靠飛機大炮打下來的,它是靠8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的一致團結,經過長期圍困與最後的圍攻鬥爭,而將敵人趕走的。”

1945年4月的一天,一個高級將領的警衛員孫炳文,跟隨來到棗園開會,當走到毛主席所住的院子,看到主席正在散步,便向主席敬禮,毛主席問道:“小鬼,你叫什麼名字,是哪裏人?”孫炳文回答說:“我叫孫炳文,山西沁源人。”毛主席說:“好啊!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整座城的人被毛主席稱爲英雄,全中國歷史上只有這麼一次。

本文作者:忘情,“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衆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