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說,古代帝王中像朱元璋這樣前後四次發動反貪運動,全國官員逐個過關,以及僅空印案、郭桓案就殺掉七、八萬人的規模是空前絕後的。此外,由於朱元璋的鄉土觀念極濃,連反貪也澤被故里,僅公元1376年,就有1萬餘名夠不上死罪的貪官被打發到鳳陽屯田,這些貪官與此前遷來江南的14萬富戶一起,追尋朱元璋童年的足跡。

從佃戶的“家庭出身”、和尚的“本人成份”到皇帝的“政治面貌”,朱元璋不僅在元末亂世,而且在整個古代中國都可謂是奪得了一枚“跳高金牌”。
然而,明初的文人卻並沒有爲朱元璋的“奪魁”而喝彩。由於朱元璋這張豬肝色的臉,總在文人的頌歌中尋找“僧”、“賊”之類的同音字,便因爲“文字獄”的殺氣使文人反倒哆嗦了好些年。但就老百姓而言,他們噹噹“啦啦隊”倒亦無妨。一則朱元璋本人還是承認自己“起自田畝”、“出身寒微”,且倡導勤儉建國,官府的開支相對要少,老百姓受到的搜刮相對也少;二則,朱元璋喫不飽飯的少年,敲着木魚四處化緣的青年,從民間對官場的腐敗和百姓的憤慨都深有體會,當他回眸花季,便記憶猶新地告誡羣臣:貪污不革,“欲成善政,終不可得”。於是,他成了中國古代殺貪官污吏最不眨眼的皇帝。
可以說,古代帝王中像朱元璋這樣前後四次發動反貪運動,全國官員逐個過關,以及僅空印案、郭桓案就殺掉七、八萬人的規模是空前絕後的。朱元璋有許多古怪的反貪點子:一是一刀切。凡貪髒銀60兩以上者,殺無赦。二是大衆化。他下令將其反貪專著《大誥》編成普及本發至田頭,背誦者給獎,致使明初的隱士也感慨:“掛書牛角田頭讀,且喜農夫也識丁。”相應地是更爲古怪的措施:准許私人扭送貪官進京受審。便有一個叫陳壽六的人夥同三個草民捉了個貪官進京,還隨身帶本《大誥》作依據,這種表現,受到朱元璋的隆重表彰。此外,由於朱元璋的鄉土觀念極濃,連反貪也澤被故里,僅公元1376年,就有1萬餘名夠不上死罪的貪官被打發到鳳陽屯田,這些貪官與此前遷來江南的14萬富戶一起,追尋朱元璋童年的足跡。這樣,朱洪武31個年頭裏,駙馬歐陽倫因走私國家外貿專營的茶葉,亦被“賜死”;當時除湖南外,江南地方官員基本無人能夠做到任滿……
朱元璋的反貪力度無疑是絕無僅有的,但歷史仍在和他捉迷藏。他不解爲何“吾爲政愈嚴,犯法者愈衆”,嘆息說:“吾欲除貪髒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他帶着隨犯隨殺的鐵腕入了土,率土之濱仍然是貪官的索拿卡要聲……
其實,孫中山認定只可能“每況愈下”的君主制時代,朱元璋們縱有三頭六臂,貪官也會如千手觀音;朱元璋能夠深刻地指出元末的腐敗是因爲“姑息養奸”,卻不能克服本朝腐敗的經濟原因與制度原因。明朝的官員俸祿是歷代最低的,有的官吏辦公事還只能自己掏腰包,海瑞之所以比包拯更爲難能可貴,就是他的“薪水”低了包拯許多。而古代的公共權力是由官員向皇權單向負責的,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規範、公衆參與的監督審判體系。沒有這一體系,任何疾風暴雨式的反貪運動,都將滑入專制者政治權謀的暗流。朱元璋藉機屠戮功臣便是明證。結果,在漫漫的封建長夜,喫虧的到底還是老百姓,他們盼“真龍天子”,盼“青天大老爺”,盼到最後的階段依然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