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思邈潛心收集和研究前人留下的舊藥方,但孫思邈自己也是醫學,所以在收集藥方時做到兼收幷蓄的態度。有一次,孫思邈在研究漢代名醫張仲景留下的五石散時,眉頭緊皺。

因爲醫療技術不夠發達,古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短。如果加上嬰兒死亡率,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有一句老話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70歲的壽命在古代相對罕見。甚至很少人能活到100歲以上,但是今天“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兩個““古稀””的年份。 孫思邈生於西魏七年(541年)。年輕時,他沒有任何長壽的跡象。相反,他體弱多病,患有不治之症。他經常需要醫生來治療,並且花了很多錢。雖然上天沒有給孫思邈一個健康的身體,但給了他一個非常聰明的腦袋。 孫思邈不僅聰明而且求知慾很強。7歲時,他幾乎每天都能識別1000多個字。當地人稱他爲“聖童”,但孫思邈並沒有真正的名氣。 因爲他的身體經常患有隱性疾病,得不到根治。因此,在他18歲的時候,立志成爲一名醫生,解除世人的病苦。孫思邈經常用他所學到的醫學常識來幫助他周圍的人。在他20歲的時候,他的醫學造詣已經聞名天下了,並且“京鄰中外有疾厄者”都會來找他治療。 孫思邈是個精明的人,絕非書呆子。他知道要疾病在因不在果。要清除病竈,必須從根本原因入手。治療未病纔是最高明的醫術。因此,孫思邈開始注重養生知識,學習黃家的醫術。 我們知道道教強調“無爲”,不受名聲的束縛。37歲,即公元579年,孫思邈放棄了他的仕途,離開了家鄉,在長安以西600多英里的太白山和長安以南的終,隱居了幾十年。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他研究了扁鵲、仲景、倉公、華佗、王叔和的名方。對於人體的十二經脈,五臟六腑都經過了細緻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一些草藥的鑑定、收集、加工、儲存等方面的研究已經達到了開山立派的水平。 孫思邈潛心收集和研究前人留下的舊藥方,但孫思邈自己也是醫學,所以在收集藥方時做到兼收幷蓄的態度。有一次,孫思邈在研究漢代名醫張仲景留下的五石散時,眉頭緊皺。 五石散是一種治療傷寒的藥物。它主要是由石硫磺、石鐘乳、紫石英等製成。服用五石散後,開始時會出現臉紅、發熱、精力旺盛,甚至出現幻覺。它有麻痹人神經的作用,而且經常服用很容易上癮。

一旦上癮,很容易引起嗜睡、躁狂等症狀,甚至中毒而死。因此,孫思邈一直致力於瞭解五石粉對人們的危害,抑制民間追求五石散的不良傾向。甚至在臨終前,他似乎還敦促他的弟子銷燬五石散的藥方。醫者仁心用在孫思邈的身上再好不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