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则是供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无规则的争先恐后会造成混乱、无序。作为父母,从孩子3岁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对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成才非常重要。

在孩子规矩意识的培养上,很多父母往往忽视了与孩子协商,他们动不动就用“不许”“不能”“不可以”等词限制孩子,如“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睡前要洗澡,快点,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等。

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记住了“不能乱跑”“睡前要洗澡”,但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不能乱跑,为什么要洗澡。而且伴随着父母的厉声禁止和呵斥,孩子在遵守规矩的同时,感受不到尊重,感受不到爱,感受到的只是限制。这种僵化的规则就如同教条,会禁锢孩子的手脚和思想,让孩子无法自由成长。

正确的规则教育应该是在保护孩子自主性的情况下,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让孩子领悟规则对自身的意义,从而自觉地去遵守规则,承担规则的责任。而不是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不是一切以规则为中心,去培养一个为规则而活的人,或者培养一个为了逃避惩罚而不得不遵守规则的人。

正确的规则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扬协商的威力,让孩子在与大人的沟通和协商中做出选择,然后来执行自己的选择。比如,“丁丁,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听妈妈给你讲两个故事呢?还是现在看电视,等会儿洗澡后妈妈没时间跟你讲故事?”通过给孩子选项,让孩子去决定,可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自主性,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识。

有位妈妈不允许女儿过多吃甜食,怕摄取糖分太多不利于孩子健康。于是,她和女儿协商制定了一个规则:只在某些特殊的节庆日来品尝一些甜食,比如,“六一”儿童节、生日那天、走亲访友等。规则里还包括,每周只去一越超市,每次约定只买两样东西……在订下这些规则时,妈妈和女儿讲明了原因,女儿明白之后,大多数时候都很自觉地遵守。

有一次,妈妈带女儿买完零食,女儿说想吃火腿,可在家里妈妈已经跟她约定好只买两样,于是和她协商道:“买火腿也可以,但如果今天买了火腿,就等于用掉了下一次逛超市的机会,那我们就必须等到两周后才能来超市了,你自己决定吧!”女儿想了想,决定先不买。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开始,与孩子协商出一个合理的规则,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开端。而规则一旦建立,就要严格遵守,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就要让他为自己的违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养成遵守规则和自律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孩子协商制定规则时,要确保规则符合以下两点

(1)增加自身心理弹性,转化家庭规则

每个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有些规则能带给孩子安全和快乐,有些规则可能会让孩子抵触。比如,一些带有禁止性和强迫性的规则,如“不许”“应该”“必须”等,就很容易引发孩子羞耻、自责或愤怒。

3岁是家庭规则最容易被内化的阶段,父母有必要增加自身的心理弹性,将一些禁止性的规则转化为孩子容易接受的规则。比如,把对孩子的要求“你应该做个坚强的孩子”,转化成“妈妈希望你成为坚强的孩子”;把“你不能无理取闹”,转化成“妈妈希望你做个懂事的孩子”。通过把强制性的“应该”“必须”和禁止性的“不应该”“不能”“不许”等,变成语气平和的期盼,更能激起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规则要有弹性,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妈妈和3岁的辛羊约定,每天晚上6点到7点可以看电视,但到了7点就必须关电视。这天,7点已经到了,可洋洋还在看电视,妈妈就问:“咱们约定的时间到了,是不是该关掉电视呢?”洋洋撅着小嘴,央求妈妈道:“这个动画片还有一点就完了,让我看完再关掉可以吗?”

虽然妈妈担心答应孩子会破坏规则,但也理解孩子的心情,就答应了。5分钟后,动画片看完了,又来了新节目,洋洋还在那里看电视!妈妈再次提醒:“洋洋,刚才妈妈已经允许你多看了5分钟,现在你该关掉电视了!”洋洋什么也没说,很自觉地把电视关了。

妈妈立即肯定道:“洋洋能自觉遵守规则了,妈妈真替你高兴!”洋洋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规则意识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最开始,孩子可能管不住自己,经不住诱惑,想要破坏规则。这个时候,父母没必要和孩子硬来,机械地按规则去惩罚孩子。否则,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建立规则的目的也会变质。正确的做法是,给规则一些弹性,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但是父母必须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明白孩子犯错的余地有多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