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衆所周知,近代中國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最喪權辱國的莫過於《辛丑條約》。在1900年8月14日,也就是118年前的今天,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攻陷清朝首都北京,在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慈禧太后,此時卻慌忙喬裝成農婦,裹挾着光緒帝連夜西逃。可笑的是,慘遭出賣的拳民們還幻想着聖母皇太后會像之前頒佈萬國宣戰書那般硬氣,帶領着他們將洋人驅逐出大清。

▲日本所繪八國聯軍攻入京城彩畫

每當說起“庚子國變”,人們就不得不提起義和團與慈禧太后。在歷經兩次鴉片戰爭、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等對外兵患後,整個大清從上到下,似乎都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清醒過來。在無數的割地賠款後,他們方纔知道西洋人不遠萬里而來,不是爲了朝貢膜拜大清的,也不是爲了友好交往的,而是來進行侵略殖民的。

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看清了局勢,掀起了求亡圖存的“洋務運動”,可是隨着甲午慘敗,“洋務派”徹底沒落,“維新派”隨即登場,然而卻因夾帶私貨觸動了慈禧太后的根本利益,僅僅百日就宣告變法失敗。一些守舊派大臣見慈禧太后重展大權,便懇求其重新臨朝稱制、執掌大清,這位皇太后一時間又風光無二。

▲慈禧太后舊照

慈禧還朝訓政後,守舊派每天在其耳邊大喊祖宗規矩不可改,以標榜自己的拳拳愛國之心。爲了博得慈禧歡心,這些人做事幾乎只有一個準則——凡是維新派反對的,他們都一併支持,凡是維新派支持的,他們都通通反對。維新派要學洋人,守舊派就要殺洋人,維新派主和是貪生怕死,守舊派就偏要主戰,視自己爲“民族脊樑”。

守舊派的這些反智行爲並非是無所依傍,畢竟此時在華北地區有着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於是這兩股力量,一股在朝、一股在野,本來涇渭分明,卻因爲目標一致而迅速合流。大清王公大臣藉着義和團的浩大聲勢,竭力在慈禧太后面前鼓吹,慈禧雖不至於愚昧至此,但她實在是走投無路了見“民心可用”,便放手一搏。

▲義和團運動油畫

對慈禧太后而言,紫禁城外鬥得如火如荼也影響不了她的錦衣玉食。在封賞幾個不值錢的官職下,就能看到數十萬拳民與洋人大戰,何樂而不爲?何況坐山觀虎鬥一向太后是慈禧的慣用伎倆。然而當這夥拳民裹挾着慈禧的禁衛軍,槍殺了德國公使、日本公使後,列強聯軍殺來,慈禧太后卻頓時沒了主意——她沒有料到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手下那些守舊派也一改往日的慷慨激昂,唯唯諾諾不敢出聲。

▲八國聯軍將領於先農壇合影

清醒過來的慈禧此時方知這些奴才腦子裏想的都是自身利益,而不是嘴中的爲國爲民、爲聖母皇太后效忠。說句好聽的,他們是在危急關頭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說句不好聽的,兩方不過是相互壯膽兒,對騎在頭上的洋人出口惡氣罷了。見此事無法善後,慈禧只能急召被貶黜的兩廣總督李鴻章與山東巡撫袁世凱回京,意在穩定列強。

然而第二天,慈禧卻做了一件再也挽回不了的舉動。當天午夜,慈禧心腹、時任直隸總督榮祿收到江蘇密信,稱各國公使已達成一致,要向大清朝廷提出四項要求,大清答應方纔收兵言和。要求分別爲:指明一處住所令中國皇帝居住;各國代收各省錢糧;代掌天下兵權;勒令太后歸政,擁戴光緒皇帝復出。

▲光緒皇帝劇照

慈禧太后見其前三條已是極端無理,但勉強之下仍可答應,但第四條卻徹底將她打回原形,一時間惶恐不已。事實上,這一條影響的並非是慈禧一人,如果光緒皇帝復出,那些在朝堂上意氣風發的守舊親貴恐怕沒一個能躲過清算。因此,在榮祿將這份情報在朝堂上公之於衆之時,滿朝二十餘位達官顯貴竟相擁而泣,哭成一片,咬牙切齒大罵一通後,再度表示要與洋人決一死戰。

在這些人的蠱惑下,慈禧太后頓時從一個老辣陰狠的政客退化成暴跳如雷的老太婆。她見義和團氣勢洶洶,便大開九門將其統統放進京城,以求剿殺洋人。至於此時還算清醒的五大臣,在提議和談後卻被慈禧誣爲奸佞,盡皆處死祭旗。隨後,慈禧皇太后正式頒佈萬國宣戰書,一場空前絕後的鬧劇就此拉開大幕。

▲慈禧太后劇照

有趣的是,在這些號稱算盡天下的達官貴人之中,卻無一人得知那封情報爲假。就這樣,一封假情報斷送了大清國運,在感慨荒唐之餘,又實在是令人發笑。

參考文獻:

《清史稿》《庚子國變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