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好新高考

面對高考,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要遵照程序即可,其中最關鍵的是用好選擇。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舉個例子。1977年恢復高考時有人有1000元錢,他有多種選擇:存銀行、買房子、買茅臺酒、投資辦企業……當時絕大多數人受觀念的侷限選擇將錢存在銀行裏,因爲存在銀行裏最保險、最不費力。但幾十年後,幾乎所有人都看得清存在銀行裏最虧。

現在的高考招生制度給學生的選擇空間還是很小。有人認爲自己又不參加或完全沒有可能參加自主招生,這個選擇對自己而言就沒有什麼用了;有人認爲選擇有較大風險,自己就不選擇了;還有人認爲選擇太難,不知從何着手,或看不到選擇的空間,於是放棄選擇。上述做法都如同把錢存在銀行裏,幾十年後,會讓人後悔莫及。

一般學生未必能走自主招生這條路,但可以用它來轉變自己的觀念和學習方式,做好自己的安排。在學習過程中,凡是遇到有選擇機會的時候就對自己進行分析,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別人安排,或簡單複製別人的選擇。

因此,學生要了解自己擅長哪幾門科目。除了語數外,新高考不強制選擇文理,因此考生可以避開不擅長的學科,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若對某些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就可以早選擇,早做準備。如果能在這些學科領先同齡人一步,甚至獲得一些競賽名次、第三方專業評價的結果,那麼考生就有更多爲自己確定方向的依據,在高考中也會有優勢。若確認有專長,則可以嘗試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不善於用好選擇,只依靠學校的統一課表上課,被老師的教學進度趕着走,在高考中就將會非常被動,並可能引發後續更多的被動。

同樣,選擇也表現在比較早地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上。那些沒有選擇意識的人,高一、高二時隨大流,到臨近高考或者考後纔去思考選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通常就會手足無措。

2

北京市高考對英語的“放生”旨在“放活”英語教學

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要求小學三年級以下不設英語課;北京市的中考英語降低分值,並打算將英語考試轉爲一年兩考的社會化考試。這種改革試圖改變長期以來英語教學的高耗低效、學用不一致、教學不得法等難題。或者說,這是對英語教學的一次“放生”嘗試,然而這一措施能否真正實現“放活”英語教學的目標,尚待觀察。

之所以說這一改革是對英語教學的“放生”,主要是因爲在現有行政主導、帶有強烈計劃特徵的高考招生制度中,英語成爲其中一個分值顯示工具。它的一個基本假定是,所有學生學習英語必須用同樣的方式,以相同的時間爲起點,經歷相同的過程,取得相同的結果。而客觀實際與這種假定相差甚遠。不同的學生由於語言天賦不同、所處語言環境不同、不同時段英語教學的師資條件不同,並不存在一致的英語學習起點、方式、過程和結果。

從學生方面來說,這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學生可依據自己對英語的需求程度以及當時的環境條件制訂自己的英語學習計劃,選擇符合自己的策略。如果你所上的小學英語師資條件不好,也不會影響你升入初中;在中學後期如果你感到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生涯確實需要英語,你就可以抓緊時間、合理安排補上英語。大量例證表明,如果你有語言天賦,即便從大學階段開始學外語,也能學得比較好。那些語言天賦不好的人,即便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學到大學畢業,英語也不會學得多好,語言素養依然不高。

從教學要求來說,在現有的考試模式中,英語被當作一種純知識而非當作一種語言,與生活嚴重脫離。考分高不等於英語素養好,學了多年依然是“啞巴英語”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且作爲知識考完之後不久就忘得差不多了。從改變評價開始改變這種狀況顯然是得當的舉措。

英語考試社會化的內涵就是,將它從政府賦予行政強制性的考試變爲不具有強制性的專業化考試,將它所附着的多一分便能超過一批人的過度選拔功能剝離,還原爲反映一個人英語水平真實狀況的第三方專業評價。讓英語的社會地位由它的實際需求來決定,而非通過政府的強制政策來抬高,在高校錄取中僅作爲參考,而不必分分計較,這樣才能使人們的英語學習趨向理性,讓社會對英語或其他外語的真實需求驅動它們的教學,從而改變當下一些學校,或者是某些家長,總是期望把孩子學習英語的起點往前提的過激做法。

北京市的方案要求小學三年級以前不開設英語,實際上就是由於出現了一些學校越過政府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學英語的比拼現象,甚至很多幼兒園爲了招生,名字就叫某某雙語幼兒園。這次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爲此類瘋狂做法迴歸理性起到作用。

北京市的改革方案能否使英語教學因爲削去過多的附加功能而真正放活,還取決於其他多種因素。首先,是整個社會觀念的改變。對大多數人來說,學多少英語、如何學英語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真實需要、興趣和語言環境條件。應降低英語作爲達到升學目標工具的功能,讓那些有語言天賦、必須掌握英語的人把英語學好。

從外部環境看,因爲在高考招生這一環節之外,還有研究生招生、用人單位招聘、職稱評定和晉升、留學需求、英語培訓機構的營銷、家長的認識定位等各種因素決定着英語的學習能否迴歸理性。也就是說,需要學術評價以及相關制度的改變。

從英語教學的內部看,不少教師正是在過去的模式中因爲教學業績而獲得名師頭銜,他們或因此固化了自己的教學模式,難以改弦更張,可能成爲阻礙將英語教活的力量。因此,需要有一批有志於藉此機遇將英語教活的教師去積極探索。

簡言之,英語分值的變化僅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小步,目前,遵循語言習得的內在規律將英語教活的路還相當長。

文章來源:節選自源創圖書《新高考十講》,儲朝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