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最近在看一些改革開放的書,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真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人人充滿激情、充滿希望、充滿活力,也就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家,以及各類風雲人物。

如今仍然頗有聲名的一些企業家,就是當年改革成長起來的,這其中有不少就是從公務員等體制內人員下海創業的。那個時候應該是主動下海的因素多一些。

1998年的一場機構改革同樣讓人記憶猶新。經過當年那次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精簡爲29個,行政編制由原來的3.23萬名減至1.67萬名,精簡了47.5%,全國各級黨政羣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精簡力度之大,此前沒有,此後到現在也沒有。 那個時候可能被動因素要多一些,更多的人是被“分流”,不過多數人是自己在選擇未來的人生。事後看來,那次機構改革使很多人的人生路徑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很多當年被分流的人,後來發展得都不錯。

現在又到了一個加大改革開放的時候,有機遇,但也有挑戰。一者,經濟面臨下行困難,困難當中當然存在大量機遇;二者,一些地方經濟出現困難,龐大的公職人員,也可能是一個巨大包袱,有的地方恐怕連發工資都很困難;三者,激發市場的活力,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也需要一批優秀公務員敢闖敢試;四者,度過經濟困難,推進改革開放,必然要向市場、社會放權,那麼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要加大減稅力度,減稅也必然對公職人員規模提出一定的精簡要求,否則負擔是很重的。

這些年,一些地方不少公務員,受經濟待遇、工作壓力、工作前途等多種因素影響,選擇了辭職下海,但這還只是個別現象,並沒有形成潮流。而且不少公務員都是在事先找好出路之後,再來選擇下海創業的。還有,現在越來越火熱的公務員考試,或許更是個難題。

然而,要想形成下海創業潮流,讓公務員等體制內人員到市場去敢闖敢試、敢想敢幹,至少得具備一定條件:一是市場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要有諸多的發展機會;二是官本位封建思想被大力清理,真正形成現代文明思想;三是法治體系高度發達,信用體系完全建立。 只是,如果沒能形成這樣的潮流,就可以想象一下市場的吸引力與希望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