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劇集製作上,《慶餘年》的導演孫皓和編劇王倦都是原著粉,不僅對原作的內容和細節十分熟悉,也能從書粉的角度進行調整,但如何在改編中進行平衡和潤色,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許多IP影視化後遭到批評,大多是因爲這個原因。慶帝陳道明、監察院院長吳剛、範父高曙光等都是老一輩的演技搭檔,而張若昀、宋軼、李沁、辛芷蕾等年輕代演員也在近年來的影視劇中得到了充分的歷練,“當紅炸子雞”肖戰的加入則確保了劇集的流量,如劉樺、郭麒麟和王陽等配角的表演也都十分精彩。

作者:leo / 編輯:李芊雪

頭部影視劇再次選擇零宣發,《慶餘年》今晚8點低調上線。

雖未有大規模的宣傳,但基於原著的熱度和觀衆的期待,《慶餘年》開播的消息仍然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同爲古裝題材,《陳情令》和《長安十二時辰》在暑期炸響,年末播出的《鶴唳華亭》和《慶餘年》,還能否聯手再掀熱潮?

十年超白金IP影視化

“五年三季”的創新

《慶餘年》是作家貓膩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神祕少年範閒,歷經萬般考驗終於實現自己目標的故事。這部歷經十年歲月沉浮的小說,即使“江山代有才人出”,其熱度也依舊未減。數據顯示,該小說現階段在起點中文網的評分有9.2,推薦指數高達340多萬。而集結出版的多部圖書,在豆瓣上都取得了8.0以上的高分。

越是高關注度高熱度的文學作品,就越難改編和影視化。騰訊影業副總裁、《慶餘年》總製片人陳英傑曾表示,“騰訊在構架《慶餘年》IP時,劇、影、遊都有全盤考慮,在影遊聯動上面,我們也希望做出標杆來。”爲打造好標杆,騰訊制定了“五年、三季”的規劃,即劇集在策劃之初,便確立了製作目標和週期,將原作的故事結構搭建清晰,規範了每一季的主要內容,以便故事間的銜接更爲順暢。

但在五年和三季當中持續保證熱度和口碑都是件高難度的事情,《慶餘年》這個歷經十年的超白金IP,其影視化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所創新,尤其是對內容的裁定和規範,季播模式便是優化內容的最好模式。《慶餘年》原作體系龐大,有着多種元素,如若要全部開發,就必須以系列劇集的形式呈現。但影視市場的熱點變化迅速,觀衆的喜好也並非一成不變,以季爲週期,創作團隊能夠依據市場及時進行內容和風格上的調整。

不得不說,季播模式能保證創作團隊精心提煉原作內容,但從熱門網文IP成長爲爆款影視劇,還需要多維度的打磨。

打造“非玄幻感覺的科幻古裝劇”?

故事、場景、演員……一個都不能少

打造“非玄幻感覺的科幻古裝劇”,是本季《慶餘年》導演孫皓的目標。

在劇集製作上,《慶餘年》的導演孫皓和編劇王倦都是原著粉,不僅對原作的內容和細節十分熟悉,也能從書粉的角度進行調整,但如何在改編中進行平衡和潤色,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許多IP影視化後遭到批評,大多是因爲這個原因。從已播劇集來看,《慶餘年》是憋着一股勁兒想去解決這個大難題的。

1、輾轉都勻、橫店和象山,古裝品相佳

國內的古裝片拍攝基地,多是在橫店和襄陽,但由於影視基地使用時間和演員檔期上的難以協調,團隊決定主要在都勻取景。場地充足的利用時間和空間,確保了劇集得以精雕細琢,各類古裝細節的品相呈現還是沒有讓人失望。

雖然因還是上線初期,諸多細節還未能一一呈現,但慶帝和長公主對話的御書房已經流露出些許創意。孫皓透露,御書房有四層功能區,既是慶帝辦公的地方,也有書房的概念,還設置了一個清代風格的大塌。除此之外,慶帝還能在這裏施展自己造箭的愛好。

2、科幻+古裝,但“史後人類”故事不好講

穿越、科幻、古裝都是常見的劇集類型,但“科幻古裝劇”這樣的搭載其實很難實現,一不留神便會成爲玄幻。因此,《慶餘年》在劇集開始,便設計了範閒要參加科幻文學大賽的引子,以便內容繼續深入。

而要實現原作“史後人類”的故事構架,從已播內容來看,還遠遠不夠。雖然劇中的範閒是一個有着現代人靈魂的青年,但人物活動還基本停留於通過現代知識指導古代生活的層面,並無太大新意,科幻元素也沒有呈現出來。

3、現代觀念和幽默感成亮點

很多書粉稱,繼金庸之後,貓膩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現代類型小說的傳統。他文筆細膩且擅長玄幻類型,早已被改編成影視劇的《擇天記》《將夜》都是其代表作,《慶餘年》更是被很多讀者視爲中國網絡類型小說的最高成就。再加上編劇的改編,劇版《慶餘年》在類型化的特徵之外,還融入了現代意識和幽默感。

如有着現代人觀念的範閒,提倡人人平等,從不低看僕人。面對管家對自己僕人的責罰,還是幼童的他,便願意爲僕人們伸張正義。到了京都,不忍看僕人們爲難,便故作生氣,讓其得以休息。因爲有着穿越的設定,範閒提出製造的手套和香皂等都明顯帶有現代社會的特點。

此外,相較於其他古裝劇的陰翳氣氛,《慶餘年》的整體基調則要歡快很多,這得益於許多幽默點的鋪陳。如年少時便無所不能的範閒,面對師傅的考驗,說出了網絡流行語“我還是隻是個孩子”;人物之間的無厘頭對話,也埋伏了不少笑點;諸如範建、範思轍等名字則帶有諧音梗的樂趣。

4、演技擔當和流量擔當雙雙加持

《慶餘年》在演員陣容方面可以說是演技擔當和流量擔當中的“頂配”。慶帝陳道明、監察院院長吳剛、範父高曙光等都是老一輩的演技搭檔,而張若昀、宋軼、李沁、辛芷蕾等年輕代演員也在近年來的影視劇中得到了充分的歷練,“當紅炸子雞”肖戰的加入則確保了劇集的流量,如劉樺、郭麒麟和王陽等配角的表演也都十分精彩。

不同於張若昀此前擅長的《麻雀》和《驚蟄》等諜戰劇的表演,《慶餘年》的男主範閒既有自己正派超脫的價值觀,但又精於世事,表面上呆萌可愛,內心波濤洶湧,這對張若昀的表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看來,其演技還是依舊在線。

同樣給人驚喜的,還有老戲骨們。“達康書記”吳剛雖然目前只播出了他的一場戲,但其塑造人物的高深莫測已經有所展現;“皇帝專業戶”陳道明在劇中的試探性臺詞,都足見其城府之深。老戲骨加持的角色,光是一些細節,便讓觀衆浮想聯翩。

劇中的“紅粉佳人”們則讓男頻劇多了一份溫柔,李小冉、宋軼、李沁的出場都堪稱驚豔,不僅顏值在線,且造型都沒有“車禍現場”,提升了視覺觀感。

S級大劇的年末“聚首”

隨着《慶餘年》前4集的播出,主要人物都陸續登場,穿越搭載古裝的創意也在發出“真香”的預警。比起原著的龐大體系,此季主要完成鋪陳人物關係的敘事任務,還有更多的精彩內容有待釋放 。

除了暑期短暫的爆發,今年的網劇市場直至年末才因《鶴唳華亭》和《慶餘年》又迎來一波熱度,S級大劇的年底“聚首”雖實屬無奈,但同檔期形成的“競演”也能凸顯一些問題,這對於未來影視市場的發展來說更有借鑑意義。

最明顯的便是同質化問題,《鶴唳華亭》和《慶餘年》有着太多的相似點。內容上,都聚焦宮廷,主題鮮明;其次,都屬於男頻劇;在表演上,《慶餘年》有演技和流量擔當,《鶴唳華亭》同樣是高配置;細節呈現方面,兩部劇都是良心劇組,服化道上都相當精緻。而爲了做到差異化表達,兩部劇都選擇讓紛爭和不同的情感進行搭載,都讓愛情與仇怨線索互相交織。

還令人值得思考的便是IP問題,既流量失靈過後,近年來的《鬥破蒼穹》《武動乾坤》《扶搖》等大IP也未能實現爆款的目標。同樣改編自貓膩的《擇天記》和《將夜》也都反響不及預期,此次《慶餘年》能否憑藉自身內容和製作上的特色實現“真香”預警,從而帶動市場,仍需後續觀察。

無論如何,本還是寒冬的影視市場,能在暑期和年末實現古裝劇的平安播出已實屬不易,希望暑期之後,《慶餘年》和《鶴唳華亭》能攜手再造爆款。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