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歷代帝王均沒有對秦始皇陵採取過任何發掘的舉措。
發掘秦始皇陵,具有空前的難度。這固然是帝王有所忌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的綜合考量。關於這一點,不能不提到劉邦。是他,給後世君王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劉邦與秦始皇,年齡雖只差三歲,但卻是世仇。
劉邦祖籍大梁,其曾祖父劉清戰國七雄相爭時爲魏國大夫。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前225),“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魏亡,大梁亦成爲廢墟。劉清被迫帶全家東逃,“由大梁徙豐”,隱於豐邑西北隅離城12裏的力村疃(今豐縣金劉寨村)。
得天下後的劉邦,沒有圖一時之快,去掘毀秦始皇陵,以報家仇。而是吸取秦朝的教訓,以天下蒼生爲重,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廢除了秦制的酷法嚴刑,採用休養生息的方針,實行重農抑商,輕徭薄賦,釋放奴婢,士兵復員回家從事農業生產等措施,有力地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爲大漢事業長盛不衰奠定很好的基礎。
推翻一個王朝,便對陵墓大肆發掘;如此循環反覆,掘墓之風何時了。況且,前世皇陵對自身王權並不存在任何威脅,動輒得咎。劉邦對秦始皇陵不予發掘,反而加以保護,不但在道義上是值得稱道的,在風水上也是十分明智的。
事實上,引致王朝速亡的秦始皇陵,風水上早已不擊自垮。
驪山,以其獨有的張揚與偉岸崛起於咸陽塬之東,雄踞於關中平原東南部,並以溫泉和風景聞名於世。儘管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裏演出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也儘管秦始皇建陵於驪山之北,造成了二世而亡的悲劇,但驪山確實是草鏈嶺起祖的西部龍脈盡結,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
史載,秦始皇從即帝位時就開始營建臨潼陵園。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7年。
這實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特佈局。驪山兩處秦陵,芷陽陵園本該坐東朝西,秦公、太后卻逆葬東向;臨潼陵園應該坐南朝北,秦始皇陵卻擰面向東。方向上,兩陵統一,保持了與祖先陵園東向的一致性,但卻與風水原則背道而馳。“勢與形逆者兇。”不管其有多少條理由,結果只有一個,順水東向,面對一去不回的傾倒敗局,驪山風水得而復失。
驪山開屏,始皇負扆。負扆,要點在“負”,不可須臾離。負扆之“負”,又爲雙關。本該揹負列屏開帳的驪山,因爲秦始皇葬式西首東向,轉身離去而脫扆,有負背靠之義,使其空有“負”形,“負扆”名存實亡,致皇陵吉凶性質徹底蛻變。
公元前210年秋,當芷陽陵園風水錯誤鑄成40年,秦始皇正式遷入臨潼地宮後,秦王朝覆滅的命運不可避免地開始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