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一些冉冉升起的新興行業越來越引人注目,VR安全培訓員、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工程師、專門給鋼琴“看病”的調律師。”張翀說,除了鋼琴培訓外,還收了一個徒弟,專門教他調音律,“目前琴行的售後大部分都是徒弟在做,希望能夠把自己多年給鋼琴‘治病’的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聽到正確優美的音樂,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美好。

​​春風和煦,在這個復工復產的特殊時期,勞動者忙碌的身影給生活帶來希望與動力。如今,一些冉冉升起的新興行業越來越引人注目,VR安全培訓員、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工程師、專門給鋼琴“看病”的調律師……雖然這些行業不常見,但卻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帶來了改變。值此五一勞動節之際,記者帶你瞭解部分新興行業不爲人知的一面。

VR安全培訓員、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工程師……這些新興職業瞭解一下!

王琦給記者演示VR安全培訓。本報記者 李楠


王琦

38歲 VR安全培訓員

利用VR技術,給建築工人做安全培訓


說到VR,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遊戲娛樂,可實際上,VR的用途遠不止於此。如今,高新區已經把VR搬到建築工地,讓施工現場也插上智慧的翅膀。4月30日,記者來到位於濰縣中路與北宮東街交叉口附近的高新區未來實驗學校項目施工現場,見到了VR安全培訓員王琦。

VR安全體驗館位於工地內,外觀與普通板房無異。走進體驗館,內部的VR體驗設備讓人眼前一亮,超大電視屏幕、VR體驗臺、VR眼鏡,有了這三樣,體驗者便會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王琦告訴記者,工地上的VR安全體驗館主要是給建築工人做安全培訓。在VR設備可視屏幕上顯示着14項體驗內容,包括基坑防護樁坍塌、塔吊坍塌、宿舍火災傷害、腳手架坍塌、挖掘機傷害等,覆蓋了建築施工的方方面面。想要操作VR系統,除了VR眼鏡外,還需要左右手各執一個操作棒,左手拿的操作棒負責指引,人可以通過它在虛擬世界中行走,右手拿的操作棒負責執行,在虛擬空間中可以抓握物品、精準施工等。

王琦對記者進行了施工安全培訓。戴上VR眼鏡後,眼前出現一個虛擬的世界,記者首先選擇了“塔吊坍塌”項目。點擊確定後,一個建築工人在前方介紹流程,周圍出現一個塔吊的虛擬景象。隨着指引,記者來到塔吊之上,高高的塔吊讓人有眩暈感。伴隨着操作不當,塔吊突然坍塌,這個時候的驚險刺激猶如真實世界中的親身經歷,讓人兩眼發黑,出了一身冷汗。

點擊“宿舍火災傷害”,虛擬世界便從施工現場進入到員工宿舍。一張雙人牀邊有一個正在燒水的電磁爐,隨着操作不當,電磁爐瞬間漏電起火,雙人牀上的火焰灼燒着人的身體,現實世界中彷彿也能感受到微麻刺痛的觸電感和高溫的灼燒感。記者趕緊找到滅火器,回到宿舍迅速滅火,將火災控制住。在VR虛擬世界中,不僅能夠還原事故發生現場,而且在每一個工地傷害結束前還會進行現實案例講述、事件還原,讓人真正意識到這些傷害都是現實高發的。體驗者可以選擇“再體驗”或“返回”,來決定繼續留在虛擬世界還是回到現實世界。

王琦告訴記者,根據他的培訓經驗,大部分的施工人員都非常喜歡體驗VR,這不僅讓他們提高了安全意識,也讓他們有種在“玩遊戲”的快感,一般體驗完VR後,會感到非常放鬆、解壓。

兩年前辭掉工作,當起VR安全培訓員


38歲的王琦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典型的IT男,2002年開始參加工作,一直在大型酒店擔任網絡管理員。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工作,常年坐在辦公室裏,讓他感覺到生活沒有什麼新鮮感。隨着科技更新換代,VR技術洶湧來襲,在36歲時,他毅然放棄了外人看來舒適的工作,來到塵土飛揚的建築工地擔任起VR安全培訓員。

最開始來到工地,一下子換了工作環境,王琦有過不適應,但是很快,他就愛上了這份工作。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養家餬口的行當,更十分有意義。王琦說,VR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把它用來賺錢,一個VR體驗館無異於一個遊戲廳。隨着VR技術逐漸普及,如今在工地上也能利用VR技術做安全培訓,這項技術變得更有意義。

“建築行業從業人員中八成以上是農民工,一些從業人員未經培訓上崗,不瞭解防護技能,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從最近全國發生的一些安全事故分析,大部分事故都是因爲一點小失誤引起的。”王琦說,如果能夠通過VR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識,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工地升降機安攝像頭,塔吊上有智能系統


王琦告訴記者,他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希望能爲“智慧工地”做更多事情。之前建築工地跟互聯網結合並不緊密,一些安全問題時有發生。接下來,他希望把所學與建築工地做更緊密聯繫,讓建築工地也插上科技的翅膀。


目前,他們工地在升降機上也安裝了攝像頭,把工地圖像實時傳送到雲系統,這樣監管中心可以實現24小時在線監測。他們在塔吊上也安裝了智能系統,能夠測風速,並實時監測一些不規範操作,一旦有危險發生,將會實時報警。


“我們如今的揚塵系統也非常智能,可以將揚塵數字實時傳輸到雲系統,並對PM10和PM2.5進行實時監測。”王琦說,在建築工地上增加智能化設備,他非常有興趣,未來也想在這個方向上不斷努力。


“雖然如今互聯網升級換代,但是對我們專業出身的人來說,學習起來還是很好上手。”王琦說,不管未來互聯網怎麼變化,他相信只要合理利用,都能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就像如今的VR走進建築工地一樣,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

VR安全培訓員、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工程師……這些新興職業瞭解一下!

王輝在東北的農場裏進行無人駕駛農機試驗。(受訪者供圖)


王輝

32歲 無人駕駛農機研發工程師

在空曠的樓頂搞試驗,研發出高精度、低成本系統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農業生產機械化,再到以“無人駕駛農機作業”爲代表的農業黑科技登場,“無人”模式逐漸顛覆了大衆對傳統農業的印象。“無人”的背後自然離不開科研人員的付出和努力,在雷沃重工,就有這樣一位工程師,將學校所學、工廠生產和農戶需求相結合,通過幾百次改良,研發出穩定的農機自動導航系統,讓無人駕駛農機穩定性和適應性更高,更能爲農戶提供高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服務。4月29日上午,記者在雷沃重工集團內見到了前一天晚上11時30分剛從東北做試驗回到濰坊的王輝。

1988年出生在河北省一個普通家庭的王輝,父親早逝,家裏的農活全靠母親張羅,農忙時,他跟着母親幹農活。從小見慣了大人們在農田裏幹活的不易,也親身體驗過耕地、播種、澆地、施肥、打藥、收割等的辛苦,大學選專業時,在親戚的介紹下,他選擇了幾個農業相關的專業,最終被河北農業大學農業電氣與自動化專業錄取。“選專業的時候除了想以後能幫助種田之人減輕勞動強度外,那時我也看中了這個專業以後可能會有比較好的前景。”王輝坦言,當年20歲的他壓根沒想過,幾年後會一頭扎進無人駕駛農機的研發中。

大學期間,他跟着老師學習專業知識、到果園農田實踐,最後一年,王輝選擇繼續讀研,並考入華南農業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階段,他們團隊研究的幾款不同類型的果園自動化噴霧設備,在應用中獲得果農們的好評。讀博後,他選擇了自動控制類作爲研究方向。

“我本碩博的專業都是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無人駕駛農機技術最早是國外先有的,2000年前後從國外購買這樣一套設備至少需要20萬元,這對國內很多農場主來說是一筆非常高額的開支。而我們的研究,一個最大目標就是運用國內技術將成本降下來,讓更多農場主能用得起。”王輝告訴記者,現在他們研發的農機自動化駕駛系統,在經過國家和地方的財政補貼後,農戶自己只需要拿兩三萬元就可以買得起、用得上。

要想讓無人駕駛農機能夠達到成本低、精度高、效率快,就必須解決三項關鍵技術:高精度定位測姿、路徑跟蹤控制和轉向控制。2015年讀博後,王輝加入農機自動駕駛項目的課題研究。那時,其實他的導師已經帶領團隊對無人駕駛農機研究了很多年,有了一套基礎的系統,但卻因爲存在成本高、導航效果不穩定、速度和地況適應性差等問題一直無法推向市場。

2016年開春,他回校後,爲了解決定位測姿的問題,他在空曠的樓頂搞起試驗,一遍一遍測算改善。根據試驗數據和結果的指導,王輝改進了系統,不僅成功解決了個問題,還大幅降低了成本,因此獲得一項國家專利。之後的時間裏,在不斷協作、實踐和改進下,王輝所在的團隊將“路徑跟蹤控制技術”“轉向控制技術”的難題一一突破,使得無人農機停車再啓動不會出現轉彎問題,也爲無人農機增加了雙天線,路徑規劃更加合理,運行軌道精度更高,速度和地況適應性也很好了。在與國外產品的對比測試中,終於產出了高精度、低成本的系統。

不斷改良系統,奔赴新疆田間地頭爲農戶安裝調試

2017年,在導師的推薦下,他以實習的身份進入雷沃重工,成爲一名技術員。要將學校實驗室裏的理論移植到工廠車間的實際生產中,王輝一下子就體會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爲儘快縮短差距,他只能一次次試驗改良。“第一批導航系統安裝在拖拉機上後,一上路就發現系統不穩定,走着走着要麼沒信號了,要麼就走彎了,我們只能一遍遍找原因,想解決辦法。”王輝說,爲了儘快將產品推向市場,他和同事全力以赴,有一次下雪天在廠區的蔬菜基地幹到了後半夜。

2017年3月3日,100套新研發的導航系統發往新疆,結果到了地裏,農戶們反映半個小時左右系統就會出現一次走彎,效果不好。得到反饋後,原本打算和導師出差的王輝,主動要求留在廠裏解決問題,他一個人將拖拉機開到蔬菜基地,一邊測試一邊改進,待了整整一天後,他終於將最後的系統版本傳送到青島和新疆。因爲有了第一手的試驗數據,對改良後的結果,王輝充滿了信心,這一次結果也沒有讓他失望,無人駕駛農機一下子在新疆成了農戶們眼中的“香餑餑”。

研發完系統後,爲了給用戶提供一個良好的使用體驗,王輝當即趕往新疆,親自爲農戶安裝定位導航系統。因爲農戶們購買的農機各不相同,安裝起來也各不相同,每一臺農機王輝和同事們都親自改裝和安裝設備、細緻調試、手把手教農戶如何操作,並留下自己的電話,農戶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他。“我最初負責新疆塔城沙灣區域,當時還有國外的一些品牌在那裏和我們競爭。第一臺設備安裝調試好下地後,農戶們就從質疑變爲認可,隨着導航播種機器增多,農戶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而且用戶安裝使用時,我就在新疆,有問題他們可以隨時找我。後來那裏的農戶基本上都有了我的電話,有一段時間電話都快被打爆了。”王輝笑着說,在最好的體驗與示範下,用戶看到了成效,50臺系統很快全部銷售一空。

“這次在東北,我們在作業的時候,還遇到了鵝毛大雪。但爲了搶農時,依舊冒雪完成了工作,天氣越是惡劣,越是能體現出無人駕駛農機的優越性。”王輝說,從讀博開始,出差就成了家常便飯,他每年至少有兩三個月都在出差,因爲無人駕駛農機需要大量試驗,來檢測不同作業條件下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在戶外作業既辛苦又危險,有時候操作稍有偏差,就會出現意外。“意外有但很少,改良纔是我們的重中之重”。

王輝表示,當前,無人駕駛收割機一小時一般大概完成7到9畝地。導航行走直線精度高,可以不重不漏收割作業,提高效率和作業質量,減少漏割,也方便後面的田間管理作業。駕駛員只需要按一下遙控就可以完成作業,使駕駛員從繁重的駕駛工作中脫離出來,改善了工作環境,節省了人工成本。

作爲科研人員,王輝表示,他很有幸能爲國內的無人駕駛農機技術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他還有很多研究可以做,也願意將自己的熱愛和激情投入到研發中。對王輝以及他研究的無人駕駛農機而言,2017年算正式推出,2018年是一個爆發期,2019年逐漸有了穩定的市場,今後將爲之繼續努力。

VR安全培訓員、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工程師……這些新興職業瞭解一下!

張翀在給鋼琴調音律。本報記者 劉燕


張翀

34歲 調律師

要調好一臺琴,得拉上千次弦至少花一個小時


4月30日下午2時許,記者來到位於奎文區新華路與福壽東街交叉口附近的九天琴行。剛走到琴行門口,就聽到一陣陣悅耳的琴聲,宛轉悠揚、抑揚頓挫,好似高山流水。

琴行內,34歲的鋼琴調律師張翀正準備給一臺鋼琴調音,旁邊放着一個黑色箱子,裏面有調律扳手、止音帶、音叉、鑷子等大大小小几十件工具。“和人一樣,鋼琴也會‘感冒’,如果太冷或太乾燥,聲音就會嘶啞,如果溼度太高,鋼琴也會像着涼一樣發不出聲音,我們就是鋼琴醫生。”說到自己的職業,張翀作了這樣的比喻。

張翀告訴記者,表面上看鋼琴有36個黑鍵和52個白鍵,內部卻有8000多個零部件,220多根琴絃,只有根據12平均律,才能調出每個琴鍵精準的聲音。說話間,他熟練地打開琴蓋,拆下上門板,取下琴鍵蓋,向記者演示調琴的過程。

“鋼琴每個音有3根弦,首先要用止音帶止住旁邊兩根弦,只讓中間一根弦震動,然後給這根弦定好音準,再用調律扳手一邊敲擊琴鍵,一邊調節琴絃的鬆緊。必須保持三根弦的音準一樣,不然就會有難聽的雜音。”張翀說,調琴的工作不僅需要良好的樂感和對音準的辨別能力,手臂還要有很好的控制力,悟性極佳的人也需要五年以上才能出成績。因調律師要求甚高,成才緩慢,使得這一行成爲相對“冷門”的職業。

“會彈鋼琴的人都知道,琴鍵的音準需要不斷調整,從事這個職業,不能着急,只有慢慢來,才能出細活。”張翀說,一臺鋼琴有220根琴絃,若單純只對鋼琴調音,平均一根絃軸需要拉四五次,這樣粗略計算,要調好一臺琴,就得拉上千次弦。拉弦講究的是耳朵和手的靈活配合,至少要花一個小時。要是碰上需要機械調整的鋼琴,由於零部件精細,會讓調音過程慢下來。

大學時看到朋友調音律被吸引,開啓學習之旅


張翀是土生土長的濰坊人,從小身體強健,12歲時被濰坊市體校選拔爲運動員,主要練習摔跤,後來被選拔到山東省體校,因身體受傷,17歲退役,被保送到山東體育學院(日照校區)上大學。在大學裏開始接觸音樂,從小喜歡吉他的他與朋友們一起成立樂隊,並結識了曲阜師範大學的調律師胡新軍,對這個行業有了初步認識。“在認識這個朋友之前,我不知道有調律師這個行業,感覺很神祕,也很感興趣。”第一次看到朋友調音律,張翀就被深深吸引。

2007年,大學畢業後,張翀懷着對調律師的憧憬,報名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鋼琴調律師培訓班,進行爲期3個月的培訓。他不是音樂專業出身,又不懂樂理,培訓結束後,感覺只是學了些皮毛。後來,他又找到胡新軍,想跟着學習,當時胡新軍正好要給曲阜師範大學的200多臺鋼琴調音,他便抓住這個機會,跟着學了半年,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學習期間,他偶然從網上的招聘簡章上看到,深圳的一家琴行正在招調律師,便坐了24個小時的火車前往應聘,琴行被他的誠意感動,當場應聘成功。在這裏,他又學習了半年,通過給客戶調音律學到了不少知識,積攢了經驗。之後,他便回到濰坊,在一家琴行工作了4年。在這期間,他一直沒有忘記要開琴行的夢想。

2012年3月份,經過自己的努力,張翀終於在濰城區開設了第一家琴行,因爲資金有限,琴行以賣吉他、培訓、鋼琴調音爲主。“後來有了積蓄後,我就購買了第一臺鋼琴,開始做鋼琴培訓,但調律一直沒有放下。”張翀說,經過幾年發展,他的琴行逐漸有了起色,還擴大了規模,由濰城區搬到了奎文區現在的地址,做起了鋼琴培訓、鋼琴調律等。

獲“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在濰業內名頭響亮

憑着過硬的技術,從業以來張翀已經爲上萬臺鋼琴做過“手術”。“其實,很多客戶並不懂琴,對調音前後的變化,也大都感受不出來,但身爲調律師,更重要的是責任心。”張翀說。

憑着自己的技藝,2016年,張翀參加了全國鋼琴調律職業技能大賽,經過初賽、複賽、總決賽的評選,最終獲得全國第二名,並獲得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稱號的含金量很高,比賽8年舉行一次,目前爲止全國只有寥寥幾人擁有。”張翀說。除此之外,他還獲得了國家職業技能鑑定考評員、捷克·佩卓夫鋼琴高級技師證等榮譽,在濰坊名頭響亮。

隨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購買力也不斷增強,買鋼琴的人也越來越多,鋼琴已成爲大衆娛樂器材。“現在不少家庭都有鋼琴,孩子們學習鋼琴,不是爲了追求成名成家,而是爲了培養音樂素養。”張翀說,除了鋼琴培訓外,還收了一個徒弟,專門教他調音律,“目前琴行的售後大部分都是徒弟在做,希望能夠把自己多年給鋼琴‘治病’的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聽到正確優美的音樂,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美好。”

記者:李楠 竇圓娜 劉燕

實習生:劉奕欣

編輯:楊柳青

審覈:李東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