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歸義軍時期的敦煌社會中,雖然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但是曹氏歸義軍政權卻是一個以漢族爲主體、包括了大量粟特人及其後裔在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甚至有很多史家認爲,曹氏執政時的歸義軍,已不再是一個漢族爲主的地方政權,而是一個粟特人後裔爲主的政權,粟特人在曹氏歸義軍中,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力的特殊的地位,曹議金本人都極有可能是粟特人後裔。

大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陸續佔領了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地區 。公元848年,沙州豪族張議潮率衆起義,趕走吐蕃守將,歸附唐朝。 851年唐朝在此設立歸義軍,以張議潮爲節度使。861年 ,張議潮率兵攻佔涼州,歸義軍的勢力達到高潮。此時來自漠北的回鶻勢力進入河西走廊,回鶻首領僕固俊於公元866年在河西走廊創建了西回鶻政權。 公元890年,歸義軍內部爆發內亂,接替張議潮的節度使張淮深被殺,歸義軍僅保有瓜、沙二州六鎮。
907 年朱全忠建立大梁政權後,歸義軍首領張承奉自稱白衣帝,建立金山國,後被甘州回鶻可汗擊敗。曹議金取代張承奉,廢金山國,恢復歸義軍節度使的建置 ,並在918年與後梁建立了聯繫,得受到後梁的封贈。此後,歸義軍進入了曹氏的統治時代。到了五代,,雖然還稱作歸義軍,實際上已經是一個以敦煌爲中心的半獨立地方政權。
唐末局勢圖
歸義軍的大本營敦煌處在中西交往的要道,周邊被回鶻、 吐蕃 、党項 、于闐等民族包圍, 所以歸義軍政權有着特殊的民族多樣性和國際性, 與其他以漢族爲主體的地方政權有許多不同之處。甚至有很多史家認爲,曹氏執政時的歸義軍,已不再是一個漢族爲主的地方政權,而是一個粟特人後裔爲主的政權,粟特人在曹氏歸義軍中,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力的特殊的地位,曹議金本人都極有可能是粟特人後裔。
一 、曹議金的來歷
在敦煌文書的記載中,曹議金的祖先來自譙郡,也就是和曹操是同鄉。譙郡在今天的安徽亳州,從三國曹操開始,曹氏便是譙郡的高門士族和望族 。
曹議金和夫人畫像
但是曹議金來自譙郡曹氏,並沒有任何過硬的證據。從漢代開始,漢族中的世家大族都很重視本族的譜系,而曹議金家族的資料卻很少,很難找到他們來自譙郡曹氏的記載。 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懷疑, 曹議金其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敦煌本地的曹姓中,以曹全家族最爲著名,《曹全碑》還是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法作品 。但曹全是敦煌效穀人,並非來自譙郡 。 歸義軍時期敦煌比較有名的曹姓人物還有一位曹法鏡,是佛教大法師法成的弟子,但這位曹法鏡是來自曹國的粟特後裔。當時曹國不少粟特人生活在敦煌,以曹爲姓的就有曹匹智拔、曹烏地拔等人。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很多粟特人皈依佛教,曹法鏡就是粟特後裔在敦煌僧俗兩界的代表。歸義軍的兵將當中,有不少人粟特人爲自己取了漢式的名字,來自米國的多以米爲姓,來自康國的多以康爲姓,而來自曹國的多以曹爲姓。所以說曹議金來自譙郡,不如說他可能是來自曹國的粟特後裔。
在歸義軍政權中,特別是張承奉統治時期,很多軍事指揮官都是粟特人擔任。曹議金能得到大批粟特後裔的支持以及漢族大姓的擁護,將自己的姓改爲漢族姓氏"曹"姓,冒用漢族郡望,不失爲拉攏漢族大姓的做法,在當時的粟特人中也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只有得到漢族大姓的支持,曹議金才能更順利的接管歸義軍政權 。
歸義軍出行圖
二、 從聯姻中看曹氏是粟特人的佐證
曹議金取代張承奉出任歸義軍節度使以後,第一件事就是遣使中原,希望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曹議金的夫人是位粟特族公主,他正是通過娶粟特族公主的做法,來爭取甘州回鶻可汗的幫助,取得與中原王朝的聯絡。曹議金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後,又娶了另外兩位出身漢族高門的夫人,但是這位來自粟特的夫人地位十分穩固,甚至曹議金死後,他的兒子把這位粟特夫人奉爲 "國母天公主"。
曹議金與粟特夫人的聯姻,是不是粟特人之間的聯姻?粟特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只習慣內部聯姻,曹議金與粟特公主的聯姻,很可能既是用政治婚姻,又同時是族內的婚姻。否則曹議金死後,出於政治利益考慮,已十分漢化的歸義軍政權爲什麼不把來自漢族高門的兩位夫人的地位提高,而刻意只提高這個粟特人的公主呢?只有曹氏也是來自粟特人這一解釋,才能合理的解釋這一現象。
粟特婦女
三、敦煌的粟特人
張議潮起義時,支持他的至少有了三支力量,其中之一就是昭武九姓粟特人。歸義軍政權時期,對粟特人管理上採取把他們編人鄉里、與漢人百姓雜居的管理方式,不再像唐朝前期那樣,專門爲粟特人專設一鄉 。粟特人同歸義軍政府相互合作,很多粟特人還成爲歸義軍的重要將領 。
歸義軍政權是漢族敦煌大姓與粟特人聯合推翻吐蕃統治者後建立的區域政權,在這種背景下,敦煌的粟 特人同漢族大姓一樣,也發展出了許多新的大姓豪族,其中以安、康兩姓最爲突出。在吐蕃統治之前,粟特人所擁有的土地較漢族人要少,主要是以外出經商爲謀生手段。吐蕃佔領河隴以後,唐朝聯繫中亞以至西方的貿易交通一度受阻,在吐蕃控制的地區, 商業貿易活動明顯減少,這對於以經商爲主的粟特人是 一種打擊,大量沒有耕地粟特人淪爲寺戶,受到吐蕃統治者的驅使。
敦煌的粟特人
在七世紀以前,敦煌地區是白銀通貨的流通區 ,粟特人把中國絲綢自敦煌、 吐魯番運出, 也 把粟特錦銷行到中原地區。唐朝對這些粟特商人到中原經商採取寬鬆政,他們可以在中原自由貿易,粟特商人也成爲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隊之一 ,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共同造就了絲綢之路的繁榮 。粟特人始終是敦煌地區重要的民族,即使在吐蕃佔領河西時期,對河西的統治是以合作統治爲基礎的。
四 、粟特人對歸義軍政權的其影響
曹議金奪取了歸義軍的領導權後,在歸義軍內部,粟特人及其後裔表現得十分活躍 。無論內政還是外交,這些有粟特血統的官員都比漢族起的作用更加明顯。在歸義軍領導層中, 粟特人的後裔安延達掌管歸義軍節度使衙內事務,是歸義軍第一大權臣。其他諸如都知兵馬使、 衙推、 總庫官、指揮使等重要職位,都是由粟特人後裔把持。這些都表明曹氏統治者對粟特後裔的信任,其中的原因就是曹氏也是粟特後裔。
曹議金抗吐蕃
在歸義軍統治河西時期,粟特人作爲 有功之族,在其政權中享有很高的地位。這在許多方面都有反映,如 在宗教方面,"安城的賽祆活動得到官府認可,變成官賽諸神的定 例"。"有許多粟特高僧爬上了佛教教團的首領之位———都僧統,有相 當多的充當了教授、僧政、法律、法師等各級僧官。
敦煌社會中,粟特後裔也無處不在。曹氏統治者與回鶻、于闐的聯姻,以及與周邊各族交往的增多,使得當時的敦煌聚集了很多不同種族的民衆 。大量的回鶻和于闐人的擁入,使得敦煌文化也異彩紛呈。今天的敦煌藏經洞裏,仍保存着歸義軍時期各民族的典籍,都說明曹氏歸義軍時,敦煌文化具有的不同民族風貌 。
曹氏歸義軍時期採取以漢文化爲主體,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的做法。這是因爲曹氏是粟特後裔,但他們早已被漢文化同化,但是他們身上還多少帶着粟特文化的某些特徵。敦煌的粟特人主要從事商業、手工業及農牧業,他們大多都與漢族通婚,散居住於敦煌的鄉村和城市,甚至出現了許多粟特人爲主的村莊。歸隨着粟特人在商業、農業及佛教方面影響的增大,粟特人在歸義軍政權中的勢力也不斷加強。曹氏接替張氏取得歸義軍政權, 粟特人是他的主要支持者。在歸義軍政權中,粟特人充斥着歸義軍政權的各個階層。
粟特商人
歸義軍政權是一個以漢族爲主體的多民族聯合政權,而粟特人是其中影響很大的一個民族。少粟特人信奉火祆教,歸義軍時期的伊州、石城、西州、沙州等地都建有大量祆廟,說明粟特人在歸義軍中分佈很廣,人數衆多。祆寺成爲敦煌人主要的活動場所,祆神也受到普遍崇拜。
粟特人好飲酒,他們在敦煌開設了許多酒店,敦煌文獻中記載的就有康家店、石家店、何家店等等酒,他們釀製的麥酒、粟酒和葡萄酒是歸義軍進貢後梁的貢品之一。敦煌城中北園、 西園是手工業集中之地,其中粟特手工藝人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粟特人在漢化過程中,不僅僅是經濟形態及文化上的轉變,而且在人名中也想與漢族保持一致 。《敦煌縣效谷鄉地畝數》記載了效谷鄉的47 個人粟特族的人名,其中的康連住、安海住、康殘友 、康保定等等都已十分接近漢人的名字。這些粟特人同漢族居民一樣,從事農業生產,承擔各種各樣的雜役。
敦煌的各民族
粟特人來華時間悠久,且長期與漢族通婚,他們的外貌特徵也逐漸"漢化"。《敦煌莫高窟》有不少曹議金及其家族一些成員的大幅供養像,畫像中的曹議金臉圓面闊,額頭平寬,濃眉大眼,鼻樑較平,顴骨較低,面部線條較平緩,已絲毫沒有胡人的形貌特徵 。但是曹議金還是保留了一絲粟特人的特徵:他長着一付漢人中幾乎不可能長出來的紅鬍子,因此有"曹赤胡"之稱。 如果不是這個特徵,這位漢化已久的杰特人與漢人的外貌幾乎沒有區別。
歸義軍曹氏統治者名義上是漢族,但實際上是漢化主的粟特人。歸義軍時期的敦煌社會中,雖然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但是曹氏歸義軍政權卻是一個以漢族爲主體、包括了大量粟特人及其後裔在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創造的敦煌文化也是一個以漢文化爲主體,廣泛融有粟特文化在內多元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