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在發牢騷時,大腦會有一個強烈的負性情緒“興奮竈”,要消除牢騷,必須將此“興奮竈”加以轉移。”因此,佛教把牢騷和憤怒說成能影響人的身材和容貌的惡習,其意在勸誡人們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心懷嗔怒和怨恨。

給大忙人看的修禪書(十一)

佛經裏有這樣一首偈:“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裏無嗔吐妙香,心中無嗔是淨土,無染無雜事真常。”

佛教告誡人們要平息嗔怒之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無嗔”者總是寥寥可數,牢騷滿腹、嗔怒無常者屢見不鮮。他們總是煩惱不已,以致自食惡果。

發牢騷是我們都曾體驗過的激動情緒。古人認爲,牢騷滿腹易怒者,有損健康。張從正《儒門事親》曰:“怒氣所至,爲嘔血,爲食泄,爲煎厥,爲薄厥,爲陽厥,爲胸滿肋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爲喘渴,煩心,爲目暴盲、耳暴閉、筋解;發於外爲疽痛。”因此,佛教把牢騷和憤怒說成能影響人的身材和容貌的惡習,其意在勸誡人們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心懷嗔怒和怨恨。否則,就會煩惱叢生,自食惡果。

牢騷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不利。有數據顯示,發牢騷者,怒髮衝冠,臉色初赤後青者佔19.3%,臉色變青者佔25.8%;眼球多突出,視線亦有變化;咬牙切齒,唾沫四濺;聲音發抖,吐詞不清;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經常發牢騷者,最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

既然牢騷有這麼多不利之處,那麼我們應該竭盡全力消除牢騷。佛經說:“心淨則佛土淨。”一個人若能自淨其心,就能憑藉自身的善因,得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淨土),那麼一切煩惱都會遠離自己。因爲修行之後,身心的抵抗力增強了,對外界的刺激都會以“平常心”見之,無明的煩惱也會因此而消失淨盡,那麼自然就不會有牢騷,不會有嗔怒。

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遠離“導火索”。通常來說,牢騷滿腹並非無緣無故,往往由因外界刺激的“導火索”而引發。爲了遠離“導火索”,我們應當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我們不爲閒事所束縛,即可以通禪,從而將牢騷拋諸腦後。

2.轉移“興奮竈”。人在發牢騷時,大腦會有一個強烈的負性情緒“興奮竈”,要消除牢騷,必須將此“興奮竈”加以轉移。轉移的方法有很多,如聽音樂,欣賞名畫,進行運動,參與娛樂等。佛教的懺悔、唸誦、修禪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3.默唸“暗示語”。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意使自己平息牢騷。在即將發牢騷時,我們不妨默唸“暗示語”:“不要發牢騷!”“發牢騷有害健康!”等,默唸暗示語常可以起到自我警覺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