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心理學認爲,心理疾病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其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爲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結果使人不能戰勝因挫折、困難和失敗而帶來的種種困擾和煩惱,喪失了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佛法認爲,人的吉凶福禍源自人“心”不時有各種煩惱和意念,這些煩惱見諸於言行,成爲招引吉凶的基因,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習慣和性格,並影響命運。

給大忙人看的修禪書(十三)

禪家認爲:“修佛即是修心,心境明則萬事遂。”《願體集》中談道:“人能寡慾以養精,寡思以養神,寡言以養氣;再能去暴怒以養性,節飲食以和脾胃,避風寒以防感冒,常勞以堅筋骨,即可延年矣。”

陸游曾說:“治心無他法,要使百念空。”德是養生之本—修正內心,自尊自重,自我覺悟,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就會長壽。

養生學的方法各有千秋,但一致認爲,高尚的涵養,少私慾雜念,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開朗的性格,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重要條件。那麼如何能做到呢?

一是“知足常樂”。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等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

二是“自得其樂”。幽默風趣,愛好廣泛。

三是“苦中求樂”。身處逆境不悲觀失望,一切向前看。

四是“助人爲樂”。永生爲他人、爲集體、爲社會作奉獻,樂觀地對待現實生活。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多做好事會心情愉悅、坦然、精神舒暢,使多種免疫球蛋白數量增加,有益健康。

唐末五代時的張拙曾寫過一個偈子:“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掛礙,涅生死等空花。”這首偈子說明,自性本體是光明遍照的,只有一念不生,其全體才能顯現。如果有意識地斷除煩惱或趨向真如,都是和“無念”背道而馳的。

煩惱是諸苦的根源,是生死輪迴的總因。“煩惱”二字來自梵文。佛教把擾亂衆生身心,使之發生迷惑、苦惱的精神作用都稱之爲“煩惱”。佛法認爲,世界萬物皆由因緣而生,或由心生,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屬性,也不是一般認識所能把握的。因此各種情緒和慾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認識活動都是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等都是煩惱的根本。

佛教認爲,“心病”由煩惱產生,煩惱可以歸納爲八萬四千種即“八萬四千塵勞”,這些煩惱因執著於自我(即“我執”)而引起。佛教還把“心”的作用概括爲三大類煩惱:

1.六根本煩惱。即貪、嗔、知、慢、疑、惡見等。

2.八大隨煩惱。即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3.十小隨煩惱。即憤怒、仇恨、結怨、虛誑、奸詐、欺騙、倨傲、迫害、嫉妒、自私。

佛法認爲,人的吉凶福禍源自人“心”不時有各種煩惱和意念,這些煩惱見諸於言行,成爲招引吉凶的基因,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習慣和性格,並影響命運。因此,“心”成爲“心念—行爲—習慣—性格—命運”連鎖因果的根源和個體輪迴的根本所在。只有摒棄一切願望,心無所求,對周身事物採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才能徹底擺脫“煩惱”,達到“涅”的境界。

從佛教所說的“煩惱”來看,它與現代心理醫學相適應。現代心理學認爲,心理疾病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其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爲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結果使人不能戰勝因挫折、困難和失敗而帶來的種種困擾和煩惱,喪失了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佛教所指的“煩惱”是一個更爲廣泛的心理病因範疇,它比一般意義的“煩惱”意義更深廣、更具體。

面對各類煩惱,又該如何避免和消除呢?以下方法,不妨一試:

1.做一件你最喜歡的事情。

2.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有精神。

3.走進你熟悉的社交圈。

4.撥打心理諮詢熱線電話。

5.給好朋友寫信(或拜訪他)。

6.平時保持樂觀開朗。

7.對自己感到煩惱的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以下是佛教常用的心理對治方法:

1.不淨觀。觀想境界不淨的現象,對治貪慾心特別強的衆生。

2.慈悲觀。觀想衆生受苦受難的現象,平息嗔之心。

3.因緣觀。觀察人生的因果關係和生老病死,破除愚笨癡念。

4.數息觀。注意默數自己的呼吸,從一至十,週而復始,以消除散亂之心。

5.唸佛觀。唸佛的名號、智慧、功德、莊嚴的身像,達到入靜禪定。

6.觀心法。不必假想,而是直觀心性,從內外推究。據說“觀心法”不僅可以治癒心理疾病,而且可以治癒生理疾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