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春燕提到的這種粉碎廚餘垃圾用於養殖黑水虻的資源化處理方式,在距離蘇州橋西社區不遠的西山庭院小區也在應用。記者從海淀區城管委瞭解到,類似西山庭院小區裏的這臺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明年年初也將在蘇州橋西社區添置一臺。

原標題:北京垃圾分類5項配套實施辦法已成稿,月內公佈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市城市管理委配套制定了垃圾分類“一大四小”實施辦法。記者瞭解到,目前,這5項配套實施辦法已經成稿,月內就將對外公佈。未來,本市垃圾分類標識將向住建部日前公佈的新標準統一,每個居住小區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點要分別至少建一處。

到明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施行,條例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居住區、家庭可以安裝符合標準的廚餘垃圾處理裝置。記者從市城管委瞭解到,目前,本市的廚餘垃圾處理方式以集中爲主、就地爲輔,現有的建設了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的小區,大多是由小區的物業公司出資建設,購買設備並負責後續的運營維護。未來,如果居住小區具備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的空間和條件,就可以開展,同時本市也將探索更多適合廚餘垃圾就地處理的方式,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和鄉村地區推廣適合各自特點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備。

此外,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對外公佈後,市城市管理委隨條例制定了“一大四小”五項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實施方案,其中“一大”是指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四小”是指北京市黨政機關社會單位垃圾分類實施辦法、北京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實施辦法、北京市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實施辦法和北京市生活垃圾減量實施辦法這四個暫行辦法。

昨天下午,在海淀區蘇州橋西社區院內,幾處小花園裏的裝飾不太尋常,本該成爲垃圾的大塑料飲料瓶被做成小花盆,錯落有致的掛在小花園的圍欄上,大油桶也被漆上不同的顏色整齊碼放在花池一側,種上了冬季修根的綠植,給蕭瑟的冬日填了一抹色彩。

“掛着的小花盆裏栽的是救心草,明年開春自己就能出芽。”蘇州橋西社區居委會主任李春燕告訴記者,這圍欄上的別緻景色是社區自創的‘立體綠化’工程,用作花盆的飲料瓶是社區居民各家回收的,連栽花用的土也是社區產生的廚餘垃圾生化處理後配製的。據李春燕介紹,蘇州橋西社區共有6棟居民樓,500多家住戶,2000多位居民,社區每天能產生兩大桶廚餘垃圾,約200斤左右。從今年春節前後開始,社區找到了一傢俱有廚餘垃圾處理專業資質的第三方公司,將社區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運走,粉碎後用來養殖一種叫做黑水虻的小蟲子,由此產生的肥料按照一定比例配上土,再運回社區,用於小花園裏的“立體綠化”工程,“每天早上定點把我們的廚餘垃圾拉走,生化處理後再把配好的花土給我送回來,這個夏天一共送了3噸花土,我們都用來栽花了。”李春燕說。

李春燕提到的這種粉碎廚餘垃圾用於養殖黑水虻的資源化處理方式,在距離蘇州橋西社區不遠的西山庭院小區也在應用。西山庭院小區的物業公司專門蓋了一間廚餘垃圾處理室,並與第三方環保公司合作購置了一臺用於養殖黑水虻的“有機垃圾消化器”。這臺機器外層用藍色硬紙板罩住,內部分爲8層,每層的空間好像一個大抽屜,小區裏的廚餘垃圾收集來後,先分揀再粉碎,鋪在“抽屜”裏,就可以投入黑水虻的幼蟲了。待黑水虻長到預蛹蟲階段後就可以曬乾,用作養殖羅非魚的飼料,而黑水虻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的糞便再和小區的枯枝落葉一起,淋上自制的環保酵素堆肥,形成一條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置的生態鏈條,這一系列舉措也實現該小區廚餘垃圾減量30%至40%。

記者從海淀區城管委瞭解到,類似西山庭院小區裏的這臺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明年年初也將在蘇州橋西社區添置一臺。下一步,也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推廣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並將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站。

據市城管委固廢處調研員吳潤江介紹,目前,這五項配套實施方案已經成稿並經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年底前就將正式對外發布。隨條例制定的配套實施方案對垃圾分類的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以及垃圾減量措施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

比如居住小區的垃圾桶設置規範,要求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收集點每個小區至少分別設置一處,可回收物收集點可以是以垃圾桶的形式,也可以是集中的收集點,各小區可根據自身條件自行調控。廚餘垃圾桶的數量可以根據各小區的人口數量設置。吳潤江表示,根據去年廚餘垃圾收運量的數據進行測算,本市人均日產生廚餘垃圾1.1公斤,“可以根據這個數據,再結合小區人口的數量設計配置廚餘垃圾桶的方案,看哪種最爲便捷優化。”吳潤江表示。此外,到明年5月1日修訂後的條例正式施行前,本市還將在居住小區垃圾投放點旁設置廚餘垃圾收運單位信息牌,對收運單位的名稱、電話等信息進行公示,便於羣衆監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