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裏的今晚,請問此刻的你在做什麼?今晚又做了些什麼?不知從何時起,刷朋友圈成爲了我們隨時隨地的一項“重要功課”。網絡時代,泥沙俱下,閱讀這件事,也需要重新去看待。

行至一年的歲末,這一年你又讀了多少書呢?讀書,有人說是最簡便的修爲,有人說是最美好的享受。一本好書,足以將一段百無聊賴的時光換成豐盈享受的時刻,回味更是無窮。今晚,跟隨這篇夜讀,重溫你與書籍的“獨家記憶”!

古人如何談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節選)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王貞白·《白鹿洞》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于謙·《觀書》(節選)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讀書的心得她這樣說

《讀書苦樂》(節選)

文 / 楊 絳

讀書鑽研學問,當然得下苦功夫。爲應考試、爲寫論文、爲求學位,大概都得苦讀。

讀書好比串門兒,去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我們可以恭恭敬敬旁聽孔門弟子追述夫子遺言,也不妨淘氣地笑問“言必稱‘亦曰仁義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們同一個時代,會不會是一位馬列主義老先生呀?我們可以在蘇格拉底臨刑前守在他身邊,聽他和一位朋友談話;也可以對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懷疑。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也可以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

書籍包羅萬象,讓你足不出戶就可認識各時各地、多種多樣的人——

壺公懸掛的一把壺裏,別有天地日月。每一本書——不論小說、戲劇、傳記、遊記、日記,以至散文詩詞,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人物。

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以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說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連腳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見,而且頃刻可到。儘管古人把書說成“浩如煙海”,書的世界卻真正的“天涯若比鄰”,這話絕不是唯心的比擬。世界再大也沒有阻隔。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極了。書的境地呢,“現在界”還加上“過去謹”,也帶上“未來界”,實在是包羅萬象,貫通三界。

而我們卻可以足不出戶,在這裏隨意閱歷,隨時拜師求教。誰說讀書人目光短淺,不通人情,不關心世事呢!這裏可得到豐富的經歷,可認識各時各地、多種多樣的人。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書中的世界,我們都是渺小的蟲兒——

經常在書裏“串門兒”,至少也可以脫去幾分愚昧,多長几個心眼兒吧?我們看到道貌岸然、滿口豪言壯語的人先生,不必氣餒膽怯,因爲他們本人家裏儘管沒開放門戶,沒讓人闖入,他們的親友家我們總到過,自會認識他們虛架子後面的真嘴臉。

一次我乘汽車馳過巴黎賽納河上宏偉的大橋,我看到了棲息在大橋底下那羣揀垃圾爲生、蓋報紙取暖的窮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彎兒,只因爲我曾到那個地帶去串過門兒啊。可惜我們“串門”時“隱”而猶存的“身”,畢竟只是凡胎俗骨。只好時刻記住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名言。我們鑽入書中世界,這邊爬爬,那邊停停,有時遇到心儀的人,聽到愜意的話,或者對心上懸掛的問題偶有所得,就好比開了心竅,樂以忘言。

來源 | 央視新聞微信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