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當下在To B市場的機會窗口是:AI技術已經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智能雲作爲載體,能夠促進 AI落地,加快產業智能化進程

謝麗容 王鳳 | 文

行業觀察 | 巨頭牌局,百度智能雲的位置

今年11月,尹世明加入百度整三年。在成爲百度副總裁、智能雲事業羣組總經理之前,他擔任德國軟件巨頭SAP高管長達14年。

2016年11月尹世明接手百度雲(2019年品牌升級爲“百度智能雲”)時,外界對百度雲的認知多停留在“百度雲盤”,這是一個面向個人的在線存儲服務,面向行業企業用戶的百度雲業務僅在內部小範圍使用,幾乎不爲外人所知。當時,中國雲市場的主力玩家阿里雲已經佔據中國60%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三,華爲、騰訊也開始進入並佈局該市場。在互聯網巨頭中,百度是數字化市場的後來者,沒人懷疑這一點。

三年後,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統計數據,百度智能雲在今年一季度已經成爲公有云市場排名第五的市場玩家,位列於阿里、騰訊、亞馬遜、中國電信之後,和華爲並列。

行業觀察 | 巨頭牌局,百度智能雲的位置

來源:IDC報告《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第一季度跟蹤》

百度在技術強項AI(人工智能)領域跑得似乎更快一些。11月28日,市場調研公司IDC發佈的《IDC MarketScape:2019中國AI雲服務市場廠商評估》報告顯示,百度智能雲在AI技術、市場和商業上表現突出,在能力和戰略兩個維度位居領導者象限領先位置。

對此進展,尹世明表示滿意。

11月下旬,尹世明在北京百度總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總結,這三年百度智能雲從微到大,盤子不斷加大,回頭看三年的成長,還是相當不錯的,“三年前你要我去預測今天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無法想象,現在的情況已經超出三年前自己的預期”。

後來者通過一些策略短時間內做到行業龍頭位置在商業領域並不鮮見,百度智能雲能夠在巨頭環伺的狀態下從各大機構統計報告中的“others”做到前幾位,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

IDC2017年-2019年的市場數據顯示,近三年間,中國公有云整體市場發展增速一直保持在60%以上,2017年中國公有云市場增速爲66.6%,2018年這個數字爲70.1%,IDC預測,今年市場增速約爲62.7%。但從2020年開始將逐步放緩,到2023年,總體增速將維持在30%左右增長幅度。

總體市場仍處於高速增長區位,這爲所有入局者提供了發展的土壤,包括百度智能雲。

從百度內部來看,兩大因素在起作用。一是To B(Business)業務在百度日益得到重視,一個明顯的戰略分水嶺是2018年底的百度組織架構調整,將原來的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爲智能雲事業羣組(ACG),百度首次將AI To B業務與傳統雲業務實現合併,這爲百度智能雲的快速成長提供了條件;二是百度智能雲的“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發展平穩,起到了快速卡位市場的作用

11月26日,據英國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的2019年三季度中國基礎雲服務市場報告顯示,百度智能雲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70.3%,遠高於行業平均60.8%的增速水平。

今年4月,百度雲更名爲百度智能雲,開啓了下一個三年的發展規劃,進一步確立了規模化做大AI智能產業的發展思路,這一目標既承接了ABC戰略,又在此前的打法上加入了規模化的目標。

另一個新變化是,尹世明直接向集團首席技術官王海峯彙報,且百度智能雲與百度CTO體系將高度協同。

按照規劃,百度將集中更多資源支持智能雲業務發展,把AI技術、雲計算、基礎技術體系進一步整合,充分打通在人工智能領域多年積累的優勢,加強內部緊密配合,增強內部體系化聯動,使更多的領先技術能夠通過雲輸出到更多行業。經由這次調整,百度面向B市場的推進和發展更加完整、紮實。

今年10月26日,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峯在一個公開演講中解釋了AI工業化的邏輯——當下AI技術已經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智能雲作爲載體,能夠促進AI落地,加快產業智能化進程。

這一輪的數字化浪潮由互聯網公司發起,外界關心百度的打法和野心。有人問尹世明,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40%了,焦慮嗎?尹世明答,“不焦慮,這只是要面對的現實,而且現在談在規模上趕超阿里雲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雲是一個大的牌局,通過三年耕耘我們已經有上主桌打牌的資格,要尊重現實而後打出自己的特色。”

牌桌上的位置

行業觀察 | 巨頭牌局,百度智能雲的位置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向觀衆介紹百度智能雲與浦發銀行聯合創造的中國金融領域首個“數字人

中國數字化市場在這幾年急劇升溫,但很少人可以完全說清楚數字化市場到底包含了哪些內涵和維度。

鑑於公有云作爲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多數人將公有云市場的份額佔比作爲一個科技平臺型巨頭在數字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評價指標。

如果從阿里雲2009年成立算起,中國公有云市場從被認識、被認可,到被競爭,也不過短短十年時間。

近兩年來,隨着亞馬遜、微軟爲代表的外資巨頭的切入,騰訊華爲百度的入局,中國公有云市場的蛋糕被快速做大,市場參與者從當初孤獨的阿里雲發展到目前“一超多強”的格局。

2018年上半年,市場上流行一種說法:公有云市場門檻頗高但競爭激烈,選手排位已經固化,改變的可能性不大。他們甚至認爲,排在後面的選手,幾乎沒有希望躋身主流,市場的窗口已經關閉。也有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行業從業者或觀察人士普遍認爲,這個市場最大的可能性是“一超三強”,容不下太多人。

在IDC當時的排名中,百度被歸爲“others”。2018年上半年統計數據確實出現了較爲明顯的馬太效應。IDC僅着重統計了5家公有云廠商IaaS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爲市場佔比爲43%的阿里雲和騰訊(11%)、中國電信(8%)、亞馬遜AWS(6%)、金山(5%)。這六家巨頭佔據了74%的市場份額。其餘選手均被納入“others”,總體佔比爲26%。

2019年一季度,從“IaaS+PaaS”兩個範疇的統計結果來看,單獨統計的市場選手從5家擴展到了6家。這份報告中,總體市場格局出現了“一超+三梯隊”的格局。“一超”阿里雲的市場份額爲43%;騰訊位列第二(12.3%),單獨組成一個梯隊;亞馬遜(7.3%)、中國電信(7.2%)、華爲和百度(均爲5.2%)市場份額幾乎相當,爲第二梯隊。六家頭部公司拿走了80.2%市場份額。

二季度,市場變化進一步擴大。除了上述六家,金山、微軟、浪潮和京東也被單獨計算,但IDC並未給出明確市場份額數據。“others”市場被進一步壓縮。

從“others”到一季度排名第五,百度進展迅速。

今年5月17日,百度在發佈一季度財報後的分析師電話會中第二次公佈了百度智能雲的銷售數據,當季百度智能雲營收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2018年四季度同比增長100%,外界認爲,百度智能雲承載百度AI To B 戰略業務,這樣的增長速度十分樂觀。

市場確實在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市場門檻被進一步抬高,幾大梯隊之外的其他選手確實已經基本失去了進攻機會。但頭部廠商之間的位序變化空間較大,市場仍在變化,變數依然存在,窗口仍未關閉,百度雲確實擠進了牌桌,下一階段排位上下全靠戰略眼光和戰略落地效率。

當然,公有云僅是數字化市場的一個重要技術平臺,不是全部,數字化市場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市場。

今天,將公有云市場上的任何一個主要玩家單純地看作是一個雲廠商,都是狹隘視角。

沒有人會認爲阿里雲是一個單純提供基礎公有云服務的細分市場巨頭,也不會有人將中國電信脫離其電信運營商的本質去談其在雲市場的戰略影響力,人們更不會將華爲理解爲一個單純的公有云公司而忽略其在電信、終端和私有云爲主的企業數字化市場的競爭力。

人們評價百度在數字化市場的位置和能力時,通常會重點參考其在公有云市場的表現,但作爲一家技術型互聯網公司,AI是其獨特優勢。

百度智能雲副總經理李碩是百度智能雲事業部AI商用業務負責人,他說,大家都在做“雲+AI”,不同廠商優勢不同,側重點不同。雲能力更強的廠商是雲延伸到AI;百度AI積澱深厚,是AI融合雲。如果要將AI能力加速落地,將驅動雲的能力做強。他舉例子:做智能語音處理,大部分都用通用CPU處理,百度爲了達到最好的效果,自主研發了語音芯片。

百度是中國最早佈局人工智能的互聯網公司,也一度被認爲是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的黃埔軍校。近三年來,百度的AI技術能力處於領軍地位,但是後來者阿里、華爲及一批以視覺四小龍爲代表的AI公司追趕迅猛。

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它的科研和應用相較於其他學科而言最爲接近,應用方面探索越深,技術就越有可能找到場景,應用產生的數據越大,技術就越完備。巨頭佈局AI的思路基本一致,希望在雲計算的場景裏爲廣大的行業和政府用戶提供更具智能化的服務。

一位AI領域的資深技術人士向《財經》記者評價,如果從技術產業化的角度評價,目前中國幾大巨頭的AI雲應用競爭同質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家的能力也沒有明顯差距,細看的話,百度依靠多年的技術積累優勢可以提供相對豐富的服務,比如,在圖片識別領域,百度的場景劃分最爲細緻,阿里則在特定的場景智能上後來居上。

但上述人士又強調,由於平臺巨頭AI能力的背後是雲能力的加持,它們的AI能力居於金字塔上層。這樣的特點決定了百度AI最大的任務並不是同其他平臺巨頭或獨角獸做橫向競爭,而是自身AI和雲的融合進化能力

百度智能雲的一位市場人士說,百度智能雲被歸爲雲廠商,但實際上到了市場上,賣的是AI的落地能力。但她也表示,在AI獨角獸獲得資本加持的過去兩年,百度AI的競爭優勢被市場認可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到了最近AI創業市場發生了新的變化,百度AI+雲的綜合實力真正顯現出積極的跡象。

李碩認爲,中國的雲服務市場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在發展的技術領域裏,應用場景非常豐富,每家公司都能在廣闊的市場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百度作爲搜索引擎廠商,積累的人工智能技術會在產業智能化時代發揮更大的價值。

做好該做的,做強擅長的

把時間拉回到2016年11月,尹世明剛剛來到百度,幾乎所有同事都會問,你怎麼把To B的經驗帶過來?當時互聯網公司To B思潮濃厚,百度內部討論熱烈。“我說,我不想把自己當成一個To B專家來百度指指點點,我是來學習的。”尹世明說,他當時已經看到了To B的危機。

他感受到的危機是,To B的時代已經到來,但領導這波浪潮的不是傳統IT巨頭,而是互聯網公司

過去十幾年間,傳統IT企業創新不足,歸根到底是B端思維的侷限性。互聯網公司爲什麼成功?因爲它們普遍具備社會級理念,規模化、低門檻化。“To B類公司沉迷於企業級做法,如果只是機械地將經驗複製到百度,肯定會有很大的問題。”

其實,和尹世明的說法類似,習慣面對普通個人用戶的互聯網巨頭如果單純用To C市場的打法來對待To B市場,事實證明也是行不通的。

據《財經》記者瞭解,在進入企業數字化市場的這三年間,互聯網平臺巨頭先是用傳統的互聯網打法進入市場,希望像移動支付改變傳統金融一樣,用互聯網的思路顛覆傳統產業。

但一年多之後人們發現,這套打法不行,B端市場,尤其是大型企業爲主的大B市場,要經過流程篩選,要招投標;通常需求更加個性化;對服務能力要求更高,溝通和技術的能力要求也更高。這不是制定一套通用規則就包打所有用戶的C端玩法可以做到的。

百度入局雖晚,但能少走更多彎路。尹世明認爲,把C端的特點和B端的部分優勢結合在一起,是一個可行的道路。

首先要做好適應B端市場的事情。

“這是大家都要遇到的問題,該做的事一件都不要少。”尹世明說,百度智能雲花了大半年的時間進行內部架構的改組和擴充,同樣是技術公司,百度服務普通互聯網用戶時,只是一個技術提供方,不可見,不可感;面對B端用戶,不僅可見可感,而且需要和對方強交互,架構就圍繞這個特點來改。主線是搭建相關的To B運營、售前、售後、產品管理、項目交付體系。

百度智能雲同樣要面對各種執行中的問題,比如實施過程中的需求匹配和服務意識問題。

“服務過程中,從調動後臺資源,到研發配合,以及項目執行,這些都是流程驅動,怎麼理順流程,怎麼使流程高效?這些都該做,而且要做好。”

那時深入在AI技術落地一線的李碩受困擾的問題還很原始。“很多人不能聽懂你的AI爲什麼更好,人家以爲你在忽悠,忽悠他們買更貴的東西。”他說,“當時沒有太多考慮姿勢和套路,只是希望別人能發現你的好,用你的產品。”

到了第二年,內部流程走通,尹世明和團隊開始找一套新的打法和姿勢。

這套打法融合了互聯網產品“快速迭代”的思路。李碩描述,一個好的合同,通常會執行多期。第一期的合作和產品可能是最先預設的,李碩的團隊會在整個過程中形成一套密切的監測和覆盤機制,找到新情況或者新問題,在第二期合作中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這種快速迭代的思路市場會如何理解?李碩說,“他會理解百度是真心在爲他做這件事情,不是把第一年的合作項目交付完了之後,就只琢磨着自己怎麼在行業裏複製。”

“我一直努力不讓自己太沉浸在B端的打法。”今年開始,尹世明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競爭已經相對激烈的B市場找到一條適合百度雲的道路——既適合,又不同。他的結論是,是時候變換技巧了,要在別人把路堵死之前,更快規模化,建立技術、運營、市場的系統能力。

大平臺,小土壤

今天的百度智能雲未來命運,既取決於外部環境、自己的戰略制定,也和它在百度內部的生存方式有關。

尹世明回憶,百度智能雲團隊的融合,乃至後來的隊伍壯大,不是他進入百度後的突出問題。他感覺團隊很快就融合在一起,至少開會的時候,溝通很順暢。在管理理念上,尹世明沒有潔癖。他評價,服務團隊的To B意識是相對較好的,但支撐體系之前的經驗和文化是To C的,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完全改變的。“要在To C的平臺里長出一個To B的體系,一定是受到牽制的,我覺得比較正常。”

如果百度是一塊大田,智能雲是田裏的一小畦地,尹世明需要在這塊C基因的大田裏,耕好B屬性的這塊地。

他評價,(百度)這個土壤給了你很多信任,也給了你很多給養,如果沒有百度的積累,百度雲的技術也無從談起,無法做到短時間入局,這是百度大平臺賦予的先天優勢。

但他轉而又強調,這塊土壤可能氮鉀肥比較豐沛,但不等於水就一定豐沛。“你需要先接受,再改造。”他說。原來這塊田裏,你只佔1%,適應,吸收;但是當你越來越強大,佔到20%,你有獨立的自留地了。這時可以根據你的需求來施肥了。你需要時間去構建足夠大的自留地。

尹世明覺得,百度智能雲目前的狀態,是進入一個旺盛的成長期——以前很多問題和優勢,該暴露的也暴露了,該得到的也得到了。

從今年4月開始,百度智能雲的打法升級了。當時,尹世明在百度雲智峯會上宣佈“百度雲”品牌全面升級爲“百度智能雲”,ABC三位一體戰略不變,但百度將升級該戰略,推動AI工業化。

所謂AI工業化,即建設AI大生產平臺,推動應用落地,百度大腦要升級爲“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

這個提法的核心是規模化,規模化的背後,是百度做大To B市場的野心。

11月28日,百度大腦宣佈語音能力引擎日均調用量已經超過100億次,這樣的應用規模,在行業裏可以排名第一。百度大腦目前具備了爲開發者提供覆蓋雲、端、芯的全棧全場景語音開放能力,推動智能語音技術在各行業落地應用。

從技術和生態準備度來看,百度的規模化已經具備基礎條件。

“這時候爲什麼提AI工業化?前三年可以認爲是百度智能雲的第一階段,通過堅定貫徹ABC的理念和實踐,我們上了雲的主擂臺,現在,我們要在主擂臺開打了,AI工業化就是我們的流派,是新階段的開始。”尹世明說。

(本文首刊於2019年12月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