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主高度集權的古代封建社會之中,皇帝對於權力向來都是要大權獨攬,將權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從明太祖朱元璋時代起,爲了防止外戚對於權力的掌控,對於皇后的選拔也制定了相當嚴苛的標準。這樣的做法的確是無可厚非的,俗話講利慾薰心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控制住自己對於權力的渴望。加上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因此皇帝所寵愛的女子就比常人更容易形成勢力,製造出不利於朝堂穩固的事件。

防人之心不可無,在對權力的掌控問題上,古代的皇帝從來就沒有輕易的放下自己那一顆警惕的心。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孝順皇帝乾隆,作爲高度集權的代言人,這位孝子卻是對自己的母親也沒有做到掉以輕心。後宮之中若憑地位相論,自然是皇后與太后二人位高權重,歷史上出現的後宮干政以及外戚勢力壯大也多與此二人有關,縱然太后很安分,乾隆對自己的母親也是不得不防。

乾隆皇帝登基之初,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去防止太后干政。在他坐上龍椅的第三天,就向皇宮之中的所有宮人下了一道聖旨,表面上是講爲了防止太后操勞爲政事憂心所有政治大事一律不許向太后稟告,更不容許太后身邊的侍從討論政事,這道聖旨其實卻是很大程度上將太后與外界朝堂隔絕了起來。宮人們自然不敢違抗聖旨將政事過多的傳達給太后,如此一來太后就會越來越少的參與到政治中去。乾隆此舉意味實在太過明顯,太后自然知曉其中是何種意義,此後便將愛好投入到了後來歷史中所記載的旅遊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