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到老年以後讀書,就像站在高臺上玩賞明月一般,心中毫無掛礙,有時就分不清是人在書中還是書中說的就是曾經的自己。把讀書當作日常必修課之人,即使日理萬機,也會千方百計地擠出時間來學習。

清代文學家、小說家、批評家、刻書家張潮所著《幽夢影》可以說是求美的著作,張潮的眼裏,瑣碎生活竟然如此不凡,月亮、石頭或一棵樹,雲霞、蝴蝶或花鳥,這些尋常之物,在靜觀、內省,經過個人的體悟之後,成了足以流傳的生命學問。

《幽夢影》 經典品讀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讀經書宜在冬天,因爲這時候容易集中精神在經書裏馳騁:夏天適合讀史,因爲夏天日長,讀來酣暢淋漓;秋季宜讀諸子百家經典,因爲秋高氣爽,讀來情趣別有韻致可以領會諸子精神的實質;春天宜讀詩詞文章,因爲春天散發出來的欣欣向榮的景象與詩文的蘊含生機吻合。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遲上。

上弦月的新月出得早,但是遺憾它易於沉落;下弦月的殘月落得慢,但是遺憾它姍姍來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生活中總有些遺憾,我們只能借月託感。

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

少年人少些淺浮和魯莽,學習沉穩和厚重,需要有老年人那種成熟的見識和老成;老年人少些暮氣和消極,學習朝氣和熱忱,需要有少年的激情與熱忱,這樣才能品味豐富精彩的人生!二者結合,則人生圓滿。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爲所得之淺深耳。

少年時讀書閱歷尚淺,讀書時就像從縫隙中窺視月亮,只是覺得好玩,還不能全面領會書中的旨趣和美妙;人到中年閱歷漸深,這時候讀書就像站在庭院中賞月一樣,讀書的主動性增強,已經能夠領略書的魅力並懂得以書陶情怡性了;人到老年以後讀書,就像站在高臺上玩賞明月一般,心中毫無掛礙,有時就分不清是人在書中還是書中說的就是曾經的自己。閱歷的淺與深,決定了從書中體會的淺與深。

雨之爲物,能令晝短,能令夜長。

雨是一樣的雨,雨中人不同的心境,對雨的感受是不同的。也是心之所至,景之所至也。

律已,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秋有肅殺之意;春風溫和之意。對自己要高標準嚴要求,處世爲人應寬厚如春風般溫暖。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築臺可以邀月; 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蝶舞花間,雲浮山上,風過鬆林,萍浮水面,月灑高臺,雨滴芭蕉,蟬鳴柳枝。事物相對而出實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和諧,事情的發生決不是偶然,它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有時間有精力來讀書,這可以說是一種幸福;有能力幫助人家,這也是一種幸福;有學問能著書立說能寫能表達出來,這也是一種幸福;沒有是非入耳,耳根清淨,這也是幸福;擁有見多識廣又能直接指出我們的缺點勸誡我們的朋友,這也是一種幸福。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飲者,不易寒暑改量;喜歡讀書者,不以忙閒作輟。

真愛不會因各種所謂的原因而改變,就像人們的感情一樣,真情是可以經受住任何考驗,滄海桑田,海枯石爛,至死不渝;喜歡飲酒人不會因爲氣候天氣的變化,或因爲其他的事情而改變自己的嗜好;把讀書當作日常必修課之人,即使日理萬機,也會千方百計地擠出時間來學習。

藏書不難,能看爲難;看書不難,能讀爲難;讀書不難,能用爲難;能用不難,能記爲難。

這一則可以看作是張潮對自己搜書、藏書、讀書所作的總結。收藏書籍並不難,尤其在如今時代,電子書、紙質書比比皆是,能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看書並不困難,困難的是理解書中的內容;理解書中內容也不難,學以致用難;但張潮還補充一條說,最難的應該是把書中的知識化用後牢記在心。

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

人要追求可入詩的氣質,物要追求可入畫的氣質。做有趣的人,過詩意的生活,纔是生活的真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