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想象一下:12-16年只是行業回暖事後看就已經這麼多機會,17-19年飆升的新藥申報背後,會不會出現成批的新礦脈。2005-2006年期間的臨牀申報裏孕育了貝達埃克替尼、微芯西達苯胺、康弘康柏西普、恆瑞阿帕替尼,十幾年後的今天正好是放量期,事後看的角度其實算一批很好的機會。

投創新本質是投浪潮。生物科技和中國創新崛起都是大的浪潮,那兩者交匯處的中國生物科技的創新崛起又意味着什麼?這裏應該會有新的礦脈。

作者:青僑陽光

來源:雪球

我們現在看到的正當青壯年的藥其實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藥,我們現在看到的剛孕育或出生的藥,可能幾年甚至十幾年後纔到舞臺中央。藥的長時程的問題,對投資是好事情,可以保證中邏輯的穩定性。如果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太短,並不容易形成相對長期的穩定預期。

創新藥,從初驗證到廣認可的時間跨度比較大,給投資者好好考慮的時間窗口。一可以好好挑,二可以放心買,確實是一個可以好好淘寶的地方。生物藥門檻比化藥高,未來生物醫藥裏面的機會可能更多一些,這裏面供給上的技術突破點也會更多。

前陣子簡單梳理了兩張表,都是國內一類新藥臨牀申報受理號數量的變化,上面一張是生物藥,下面一張是化藥。

2005-2006年期間的臨牀申報裏孕育了貝達埃克替尼、微芯西達苯胺、康弘康柏西普、恆瑞阿帕替尼,十幾年後的今天正好是放量期。

2005-2006年期間的臨牀申報裏孕育了貝達埃克替尼、微芯西達苯胺、康弘康柏西普、恆瑞阿帕替尼,十幾年後的今天正好是放量期,事後看的角度其實算一批很好的機會。

2007-2011年,因爲鄭筱萸事件,藥審政策一下子變得過於保守,很多新藥文號擠壓,形成藥審堰塞,對整個行業的創新積極性有個很大挫傷。有些已經批出來的老的“所謂新藥”反而在醫保擴圍的背景下更加受益,鑄就了一批紅利性牛股。當然這兩年因爲供給通道全面暢通,這批公司出現相當程度的負向迴歸。

2012-2016年,行業有所回暖。在那一批的1類臨牀申報裏面已經誕生了大批機會,其中典型的比如PD-1四強:信達、百濟、恆瑞、君實,在過去幾年的回報很高。

再然後,我們看下新醫改之後的1類臨牀申報數量。2017-2019年,化藥明顯上升,生物藥幾乎是飆升。在這裏面已經有一批的苗頭出現,比如傳奇、馴鹿、亙喜、科濟4家的CART已經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其它的還遠未清晰呈現在每個人的視野中……

可以想象一下:12-16年只是行業回暖事後看就已經這麼多機會,17-19年飆升的新藥申報背後,會不會出現成批的新礦脈?這裏面幾乎是確信無疑的。

現在能做的就是積澱能力去辨識,好好甄選,希望幾年後不會驚歎於現在錯過了那麼多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