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應該是《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梁山好漢了,在杭州六和寺圓寂,圓寂是佛教用語,諸德圓滿、諸惡寂滅。


魯智深原名魯達,他打死鎮關西后,爲了躲避官司上五臺山當了和尚,整個五臺山上,就智真長老看到了他的優點,耐心的點化他,雖然說魯達是拜在智真長老門下,但是我們注意他的法號是“智深”,輩分上竟然和智真長老是同輩。

後來魯智深兩次喝酒鬧事,最後被趕出了五臺山,也就是在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送了魯智深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四句偈語正好對應了魯智深人生中的四次轉折點。


“遇林而起”中的“林”我個人認爲是是林沖,起可以指起義,起事。魯智深是在遇到林沖後,開始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之前他打死鎮關西,但是並沒有得罪朝廷權貴。也有很多人認爲“林”是指野豬林,因爲魯智深是在野豬林救下了林沖,得罪了高俅才無路可退的,但是魯智深如果沒遇到林沖又怎麼會去野豬林呢?

“遇山而富”指的必然是二龍山,魯智深漂泊到了青州,遇到了楊志,和楊志打了一架後兩人成了好友,之後又在曹正出謀劃策下,進入了二龍山,在寶珠寺古剎中殺死鄧龍,佔山爲王,二龍山五百多嘍囉和金銀珠寶都被三人佔據,至此之後魯智深在二龍山劫富濟貧,正應了“遇山而富”。


“遇水而興”自然指的是水泊梁山了,這個遇水而興幾乎可以用在所有梁山好漢身上,雖然說魯智深武藝高超,二龍山也發展出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環境卻成了二龍山團伙的最大限制,直到魯智深上了水泊梁山後,走上了一個更大的發展平臺,他成爲了水泊梁山步軍頭領之首,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逐步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正是“遇水而興”。

“遇江而止”這是指魯智深到了錢塘江,人生也走到了終點,功德圓滿。魯智深直到最後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在徵方臘回來後,魯智深和武松到杭州六和寺出家,寺廟旁就是錢塘江,八月十五潮信來了,魯智深想起當年智真長老對他說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忽然大徹大悟,沐浴更衣後,點上一爐好香,坐在禪椅上圓寂了。


魯智深給諸位首領留下了句偈語:“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功德圓滿,人生也走到盡頭,此種造化有幾人能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