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考資料:《明史》。01劉伯溫是個清高之人,朱元璋這個大老粗最討厭這種人。

劉伯溫常常被人拿來跟李善長相比較,其實這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爲兩個人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李善長是明朝第一任丞相,被封爲韓國公,可謂是位極人臣。

而劉伯溫只被封了個誠意伯,爵位排名第105位。在官職上也不如丞相,只是一個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是一個正三品的副職,權力極爲有限。

所以明初所謂的浙東黨和淮西黨之間的鬥爭,純屬扯淡,因爲劉伯溫這杆大旗還不足以撼動李善長集團。可是劉伯溫給朱元璋辛苦做了8年的謀士,爲何最後只有這麼點收成呢?

01劉伯溫是個清高之人,朱元璋這個大老粗最討厭這種人。

劉伯溫是元朝的進士,真的是飽讀詩書,是個正兒八經的文化人。而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身,起初大字不識一個,這倆人在一口鍋裏喫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劉伯溫給朱元璋出一個點子,總是要咬文嚼字的話,你說半個文盲的朱元璋,他哪裏能夠聽得懂呢?但是劉伯溫讀了一輩子書,真的很難改過來。

他沒有李善長那種事故圓滑的能力,只能夠老老實實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出主意。雖然主意都不錯,可朱元璋聽着就是非常刺耳。

初,吳元年置御史臺,設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察院監察御史,經歷,都事,照磨、管勾。以鄧愈、湯和爲御史大夫,劉基、章溢爲御史中丞,諭之曰:“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繫於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明史》

而且這傢伙不喜歡跟朱元璋打成一片,始終把自己端得高高的,一看就是很讓人討厭的那種人。朱元璋什麼人都見過,當年要飯的時候,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山野村夫,他都見識過。


這些人朱元璋都能很好跟他們溝通,不溝通好了沒飯喫。可是唯獨遇到劉伯溫以後,他才知道這世上還有這麼一種人。

這種人自命清高,不入俗世,給人的感覺那就是,誰都比不上他思想境界高,在他眼裏誰都是文盲,他誰也瞧不起。

雖然劉伯溫自己不是這麼想的,但是朱元璋有了這心思,情況可就嚴重了。久而久之,朱元璋雖然也瞭解劉伯溫的個性,可是他就是發自肺腑地討厭劉伯溫,這有什麼辦法呢?你非要讓老鼠愛上貓,豈不是強老鼠所難嗎?


02劉伯溫曾經出仕元朝,不算是朱元璋的嫡系。

劉伯溫原名劉基,他在元朝元統元年,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元朝的進士。三年以後,劉伯溫被任命爲高安縣丞。

劉伯溫對老百姓很好,那自然就得罪了同行。同行們覺得劉伯溫在砸他們的飯碗,所以這幫人對劉伯溫非常不待見。

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闢之,謝去。起爲江浙儒學副提舉,論御史失職,爲臺臣所阻,再投劾歸。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爲諸葛孔明儔也。---《明史》

劉伯溫此後做過一年監察御史,也算是元朝的朝中大員了,此後雖然退隱,不過也無法掩飾他過去給元朝打過工的事實。


朱元璋是什麼人呢?他的名字就能體現出他乾的事情。朱和誅滅的誅諧音,元指的就是元朝,璋是一種利器。朱元璋也就是誅滅元朝的利器,劉伯溫這個元朝舊臣,到了朱元璋這裏,自然是不受待見的。

就算劉伯溫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他這種背景,肯定會被人利用。就算朱元璋本人不在乎這件事,也免不了手下人天天唸叨這件事。

這就好比過去的年代裏,政審不過關,那是很難進入國家單位工作的。劉伯溫要不是靠着那點功勞的話,可能連伯爵都混不上。

03劉伯溫的功勞遠沒有李善長大。

劉伯溫神機妙算,是後世百姓們心中機智的代表人物。可是劉伯溫對大明朝的功勞,能夠跟李善長比嗎?當然不能。

李善長是朱元的蕭何、諸葛亮,朱元璋的所有後勤物資全部都要依靠李善長來掌管。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長本身就是開國第一功臣。

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徵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明史》

而劉伯溫呢?他到底有哪些功勞呢?他在戰略上的確是幫了朱元璋不少,多次幫他化險爲夷,這纔有了奪取天下的機會。

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建議,制定了一個大方向上的方針,先和陳友諒交戰,滅了陳友諒以後,再對付張士誠。

劉伯溫建議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的集團,獨自出來建立自己的功業,並且要以自己的名義招攬天下英雄。

陳友諒實力強大,攻佔當塗以後,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希望朱元璋投降的,也有希望朱元璋駐守南京,避其鋒芒的。唯獨劉伯溫認爲想要逃跑或者投降的人,必須要誅殺,這是禍亂軍心。劉伯溫陳述了陳友諒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他的堅持,給了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的信心。

劉伯溫在戰略上的確給了朱元璋極大的幫助,可問題是這些功勞,還不足以跟徐達、李善長這些一線功臣相提並論。

這就好比是拿法正去跟諸葛亮比,拿郭嘉去跟荀彧比,拿陳平去跟蕭何比一樣,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不能放在同一個擂臺上。


總結:我們對劉伯溫的好感,源自於他的神機妙算。

劉伯溫比李善長要更加出名一些,爲什麼呢?因爲他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流傳後世。劉伯溫是學習易經八卦的那一類人,和諸葛亮類似,對奇門遁甲十分熟稔。

那麼他的一些神奇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比如他的預言,他與諸葛亮的神交等等。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他聰明不假,他學識淵博也不假,可是遠達不到神奇的地步。那麼爲什麼這些故事能夠廣爲流傳呢?因爲封建統治者樂得塑造一些神祕的形象出來。

君權神授的年代裏,皇帝必須要有一種神祕感,要有天子的威儀。如果大家都不信鬼神,那皇帝自然也要從神壇上下來了,劉伯溫的作用就在這裏。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日本天皇走下神壇,宣佈投降。這個時候日本民衆們才終於意識到,他們爲之奮鬥了半生的神,只不過是一個瘦瘦矮矮的傢伙。不過此前,天皇的神祕感,是普通人所無法揣測到的。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