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時,田子方也放下了筷子,對魏文侯說:大王啊,作爲君王,您這樣當面指出樂官的錯誤是不對的,覺得你是個內行,別人怎麼做都不對,你應該去找到他的老師,說某次你的學生在演奏時,有個音調高了,後面再重新教他一下。意思是他以孔子的學生子夏爲老師,經常與田子方切磋儒家道義,恭恭敬敬的禮待段幹木,這些都是魏國學習的對象,對後期魏文侯變法的思想極爲重要。

上回說到,春秋末期,韓趙魏三族瓜分了晉國,田橫起兵滅了齊國,自稱齊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諸侯盟主的霸業,但歷史到了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大兼併、大動干戈的戰爭時代,故而名曰戰國。各個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他們爲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內驅力十足,但是要想持續發展,必須變法圖強。

在戰國七個國家中,率先興起的是魏文侯統治時期的魏國。他對國家做了哪些改變,使得魏國首先強盛起來的呢?他明白,要使國家強盛,在諸侯國中脫穎而出,人才是根本,於是他頒佈招賢榜文,網羅天下人才到魏國來做官,共同治理魏國。史書《呂氏春秋·察賢》篇記載: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國治身逸。意思是他以孔子的學生子夏爲老師,經常與田子方切磋儒家道義,恭恭敬敬的禮待段幹木,這些都是魏國學習的對象,對後期魏文侯變法的思想極爲重要。

卜子夏即爲孔子的高足子夏,又叫卜商。他在孔子去世後,來到西河開門授課,教授孔子的儒家道義,子夏的學生中有一個年輕人,他就是後來的魏文侯,《禮記·樂記》記載他曾經提問老師子夏:”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 之音,則不知倦“。意思是:老師啊,我一聽古樂就睡着了,聽鄭、衛之音就很興奮,不知疲倦。這是爲什麼呢?子夏就回答他說:古樂是一種深奧的音樂,他裏面包含天地秩序、人倫秩序和鬼神秩序,是一種天地之間不可缺少的存在,而現代音樂中多表達男歡女愛,隨着感覺走的快節奏音樂。作爲一個國君,應該多聽古樂,可以感受到大江大河、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有助於治理國家。古樂是恭恭敬敬、充滿和諧,如果我們的內心世界做事恭恭敬敬、充滿和諧,那做什麼事情不會成功呢?這個問題又可以引申到君主的好惡,君主喜愛流行音樂,那老百姓大街小巷都是流行音樂,君主喜好高雅的、古典音樂,萬民會上行下效,跟隨你走。恭敬、和諧、莊重,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需要有這些精神內容。

從這件事來看,儒家主張禮樂教化,是儒家思想中特別關心的事情。他對魏文侯的意思是。作爲君主,要多聽一些古典音樂,傳統思想中也有一些值得思考、深邃的東西,而不應該跟着流俗跑。一個人就應該和這樣的人打交道,就知道了知好知歹,就有了對應的價值判斷,逐漸就會形成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局面。

田子方是子貢的學生,他在儒家弟子中,有一點狂士的感覺。有一次,他碰見了魏文侯的太子擊,就是後來的魏武侯,太子見田子方走了過來,恭恭敬敬地施禮,田子方理都不理,太子就生氣了說:是富貴人家驕傲還是落魄的儒生驕傲呢?田子方一看,心想:你個小勢利眼,隨即對太子說:像你這樣的富貴人不能驕傲,你一驕傲,輔佐的賢臣就逃走了,國家就沒人治理了,像我這樣的窮人,我驕傲,最多會被趕出來,我就會像小鳥一樣,飛到其他地方去了,一人喫飽全家不餓,爲什麼不可以驕傲呢?太子覺得田子方雖然狂傲,但是說的有道理就離開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田子方是一個可以始終堅持自己人格的,別以爲你有權有勢就在我面前晃悠。孔子死後,儒分爲八,這就是一類比較早的儒生的態度,他們狂傲不羈,此時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有文獻記載,有一天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喫飯,下面有樂官演奏音樂。過了一會,魏文侯放下筷子,當庭說:那個,左邊牆角的那位樂官,你的音調高了,演奏的不對。這時,田子方也放下了筷子,對魏文侯說:大王啊,作爲君王,您這樣當面指出樂官的錯誤是不對的,覺得你是個內行,別人怎麼做都不對,你應該去找到他的老師,說某次你的學生在演奏時,有個音調高了,後面再重新教他一下。魏文侯覺着,我是個君王啊,爲什麼不能當面指出錯誤呢?田子方說:作爲君王,這件事情不是指不指出的問題,而是說明一個君王識不識大體的問題,要是國家大事,您事事都插一槓子,那還要大臣幹嘛?所以說古代論政,宰相識大體,國君知法度,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你管的話,毛病就多了。管對了沒問題,那管錯了誰來糾正你,所以作爲國君要知大體。這也是在教育魏文侯如何當好一個君主。儒家思想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就是一個讀書人,文人,其實不然。所有的儒家文獻都有一個豐富的歷史背景,處處都在教你如何爲人處世。《論語·子路》記載:作爲君主,應”舉賢才,赦小過,先有司“意思是:作爲君主,應該以身作則,並能知人善任,大臣有了問題,無關痛癢的就要赦免,這樣才能留住賢才。

有一次,魏文侯從大臣口中得知段幹木是個人才,準備將他納入麾下,於是親自去他家找他,段幹木一聽說魏文侯來了,翻牆就跑。魏文侯說:看來我的德行還不足以請動段幹木啊,就放他走吧。魏文侯每次駕車走到段幹木住的衚衕口,都從車輦上站起來,將雙手握在前面的橫欄上,以示恭敬,並對手下人說:這是賢人居住的地方,理當如此。這就是魏文侯禮賢下士,爲我所用的尊重,不爲我所用的也尊重。這就給了天下的讀書人一個賢能的理念:不管你來魏國做不做官,我都禮遇你,包容你。這也在給百姓做一個表率,百姓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這就是魏文侯的高明之處,貌似沒有爲我所用,其實已經爲我所用了。戰國一開始,魏國就給了萬民百姓一個開明的景象,也懂得知識、學問,也是一個有心胸的君王。因此,魏國才率先興起了。

接着,就要招納賢人,還要會用賢人,不然就只是一個人才倉庫,沒有一點用。就像三國時期的荊州劉表,手下賢人一大堆,但是不會用,最後都嘩啦啦散了。首先得設立總領朝政的宰相,否則人才羣龍無首也是沒用。就對李克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李克含蓄的對魏文侯說:”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窘視其所不爲、貧視其所不取“,意思就是看人啊,要看這五點:日常生活看他和什麼樣的人親近(交朋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趣味和志向來);富了以後怎麼花這個錢;飛黃騰達了以後看他舉薦什麼樣的人(幫誰的忙);困難時期,看他不願意做什麼,這是做人的操守(人格要有底線);窮困潦倒時,看是不是誰給錢都要,有奶便是娘,這種人沒羞沒臊,沒有恥辱線控制的這種人,他什麼事不會做呢?這就是孔夫子說的: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李克說完後,魏文侯哈哈大笑,好啦,我知道是誰了。於是,李克就告辭回去了。在路上他碰見了翟璜,翟璜說:我聽說您剛纔和君主談任相的事情啊,是不是推薦的我呀。李克說:我給君主說了五條建議,君主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了這次是魏成子當宰相。翟璜不高興了,我哪裏比魏成子差,我當初推薦你來魏國,你現在爲什麼不推薦我呢?李克說:你推薦我就是讓我現在推薦你嗎?你這是結黨營私啊,並對翟璜說:魏成子推薦的是誰?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現在都是君子的老師,你推薦的誰?我,西門豹,吳起,說白了,都是君主的臣子,你現在覺得你比魏成子強嗎?翟璜羞臊的說:慚愧啊,慚愧啊!古代的君王一般只需要費盡精力去任用一個宰相,其他的就不需要他查收了,比如。劉備任用了諸葛亮爲軍師,就不需要事事操心了,你看諸葛亮死後,劉備的夷陵之戰,打的和爛茄子一樣,劉邦也是一樣,他就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最多十萬,劉邦說:那要是多了呢,多了就亂了。劉邦再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我啊,多多益善。劉邦不高興了說:那你怎麼還在我身邊伺候我呢?韓信說:陛下,您的長處在善將將(任命將軍),劉邦大喜。

魏文侯有一個臣子叫西門豹,他去鄴地上任。他微服私訪先去了解了一下當地的環境,百姓告訴他了一個事情:河伯娶妻,如此這般,這般如此,西門豹對百姓說:行啦,我知道了。到了第二天,剛好遇到在河邊有一大羣人圍在一起,有當地官員、有巫婆、有百姓,還有一個用綾羅蓋着頭的新娘子。他一看就知道這是昨天百姓給他說的河伯娶妻。於是,他走過去和巫婆交談,河伯的妻子,我能不能先看一下啊。於是他掀開蓋頭隨意一看,就對巫婆說:咦,新娘子怎麼這麼醜,我都看不上,河伯能喜歡嗎?要不派個人去給河伯送個信,反正打了這麼多年光棍了,再寬限幾天。於是,在巫婆不注意時候,將老太太卷吧卷吧扔進了河裏,西門豹站在河邊仔細的看着,對衆人說:去了這麼久了,怎麼還沒有回來啊,來派幾個人去下面催催,於是,命令士兵將三老扔進了水裏。過了一會,還是沒動靜,準備再派人下去催信,哪些惡霸們和巫婆的女弟子們,撲通跪下了,口喊:大人饒命啊,我們再也不敢了。於是西門豹去問百姓,說是河水氾濫成災,需要水的土地沒有水,於是西門豹就帶領百姓、官兵修了12條水渠,這些水渠一直到漢代都存在着。後來,漢代地方官要拆除這些水渠,老百姓都不讓,以死相拼,說是:這是當年西門豹修建的,誰都不許動。可見一個好官員留給民衆的是幾百年的恩澤,也是幾百年的感激。

所以說,魏國在魏文侯這個開明君主的治理下,局勢蒸蒸日上,霸業也開始了。

至於後期強大的魏國是如何慢慢衰落的呢,我們下回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