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蔡廷锴的这一举动,使的起义南下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并且部队的情绪也发生了动摇。而蔡廷锴正愁他的第10师,被夹在其他的起义部队之中,没有脱身机会。

据《蔡廷锴自传》记载:“我生于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我乡是穷乡僻壤之处。自幼父母双亡,家无隔宿之炊。十六岁时,已当家作主,携带幼弟,勤耕苦种。”

他出生贫寒,却成抗日英雄。在南昌起义时,却拉着5000起义军叛逃。在建国后,其结局却十分美好。


这个人便是蔡廷锴。他于1892年,出生在广东省罗定县。因家境贫困而自幼失学,在少年时便投身军旅。在上级陈铭枢等人的影响下,蔡廷锴投身了革命活动。

加入革命队伍,被委以重任

1927年7月,蔡廷锴成为了师长,所部拨归叶挺将军指挥,蔡廷锴和叶挺还是老乡。南昌起义爆发,蔡将军那时正在安徽开会,被通知自己的部队也被叶挺带领参加了南昌起义。

于是,蔡廷锴立刻赶到南昌。蔡廷锴见到起义的领袖,对他们说自己也要参加起义。

对此,各领导人物表示欢迎,唯有谭平山认为蔡“态度暧味,立场模糊”,应乘机将蔡扣留。

而叶挺当场表示反对,为蔡大包大揽,还认为随便扣留来参加革命的人,会造成不良影响。


当时蔡廷锴说:“起义为什么事先不叫上我?”并说自己此次赶来就是为了投身革命,哪怕是当一小卒,为大家牵马堕镫也心甘情愿。而一席话还真的把诸位都感动了。

蔡廷锴便被为左翼总指挥,进入军事委员会。并成为了7个委员之一。他的第10师仍交给他指挥,这使他暗暗庆幸。

举兵叛逃,令人大失所望

随后,起义部队南下,蔡廷锴做开路先锋。

而蔡廷锴正愁他的第10师,被夹在其他的起义部队之中,没有脱身机会。如果轻举妄动,必将引起怀疑,而机会终于来了。

当他的部队于8月4日进入贤县之后,蔡见其前后左右都再无其他的起义部队后,自觉机会难得,便立即与心腹密谋,将部队中的共产党员“礼送出境”之后,便一溜烟的带着部队,弯往福建方向逃去,投奔蒋介石去了。


而蔡廷锴的这一举动,使的起义南下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并且部队的情绪也发生了动摇。接着,贺龙的20军参谋长,也带着一批部队脱离了革命。

而这两场事件,使起义部队损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员。而更为重要的是,这还动摇了起义部队的情绪,让此后逃离部队成为风气。

参与“围剿”,心中万般滋味

此后,蔡廷锴曾参加了中原大战等多次的军阀混战。

于1930年底,蔡廷锴奉命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当他的部队行至赣州时,蔡廷锴回想起在北伐时驻军于此,于是他亲往四军烈士陵园致祭。而到了兴国,蔡廷锴看到村民们一齐躲避,这与北伐时,民众们对他们的态度大不一样,因此他深感痛心。


到了1931年初,蔡廷锴的19路军入江西,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以及三次“围剿”,在8月在高兴圩的战役中,19路军与红军打的是两败俱伤。

毅然抗日,成抗日民族英雄

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而后,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

对此,国民党当局拟同意其要求,但蔡当即表示拒绝。他反复的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

据《蔡廷锴自传》记载:我军民愈战愈勇,前仆后继,以血肉抵抗敌人的飞机、大炮,据战三十余日,使敌三易其帅“一·二八”之血战,我军民商业虽牺牲甚大。

但所得代价,就是唤醒了我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精神,同时奠定了其抗日必胜的决心,使日本帝国主义者得以一个最大的教训。

当时,日军死伤多达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蔡廷锴从此也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同胞们的拥护和爱戴,他因此而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并且,还在战后获南京国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

看清道路,终迎美好结局

据《蔡廷锴自传》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政府工作。回忆数十年的艰苦,至今始觉愉快。凡我儿孙,应发挥爱国爱家的精神,为祖国建设而努力,为社会主义实现而奋斗。

在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小结

蔡廷锴被称作是夹缝中的军人,他其实是一个有感恩之心,一心想报效国家的军人。可他却找不到正确的途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找到了正确的途径。

参考资料:《蔡廷锴自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