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王爺不一般1908年11月,慈禧太后臨終前,指定了大清王朝的繼承人,將愛新覺羅·載灃的長子,年僅3歲的溥儀過繼給同治帝載淳,和光緒帝載湉,一人祧兩房,繼承皇位,爲宣統帝。
作爲溥儀的實際親生父親,愛新覺羅·載灃被指定爲監國攝政王,代理陸海軍大元帥,成爲大清王朝最後三年實際的統治者,掌舵人。
這位載灃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祖父是道光皇帝,他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他的二哥是光緒帝載湉,同治帝載淳是慈禧和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同治帝沒後,傅儀過繼後,就成了老佛爺慈禧的孫子。
有了這麼多層關係,載灃既是皇室正統,又是慈禧的孃家侄子,更是小皇帝傅儀的親生父親,所以在傅儀登基後,年僅25歲的載灃就成了攝政王。
因爲是含着金鑰匙出生,載灃的政治生涯是火箭式上升。7歲就襲封醇親王,18歲就作爲光緒皇帝的特使,奔赴德國,圓滿完成“道歉”的任務,大方得體的政治表現,獲得慈禧的肯定。兩年後提拔爲隨扈大臣,擔負京城守衛重任,官居一品大員。23歲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成爲全國權力中心——軍機處的一名年輕的實習生,前途不可限量。

攝政上位收兵權兒子傅儀上位,載灃成了攝政王,自然要爲兒子能坐穩江山買命。傅儀上位時,也是大清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加之慈禧的去世,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高層的權力平衡被打破。
載灃屬於皇室的少壯派,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抓軍權。此時最大的軍權掌握在陸軍部尚書鐵良手中,但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雖然不直接掌握兵權,但在軍隊中影響力不可小視。鐵良是皇族,暫時可以不動,但袁世凱是漢人,他的北洋集團勢力很大,被許多皇親貴族視爲“當世之曹操、劉裕”,慈禧在世時鎮得住,現在慈禧不在了,此人必須除掉。
而且醇親王載灃據說和袁世凱有過節,一次會議上,甚至掏出手槍直抵袁世凱胸前大聲說:"爾如此跋扈,我爲主子除爾奸臣!"經奕劻勸解,方纔作罷。
按照載灃的意思本是要處死袁世凱的,奈何袁世凱的北洋軍直接示威,加之總理大臣奕劻和張之洞勸阻,也怕引起兵亂,被迫放棄了殺死袁世凱的念頭,袁世凱也識趣,自稱足疾,交出職務,回河南老家養病了。
接下來就是將鐵良外放,逼其交出兵權,然後安插載洵、載濤、良弼等自己的少壯派勢力,這樣基本穩定了局勢。

與袁鬥法終失敗此時,全國革命思潮風起雲湧,在朝廷內部,要求革命,實行君王立憲制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爲維護清王朝統治,載灃不得不重新啓動"預備立憲",至1911年5月,進步實質性一步,裁撤軍機處等機構,公佈所訂內閣官制,組成新內閣。由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在13名國務大臣中,漢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滿族8名,其中皇族又佔5人,被譏爲"皇族內閣",名爲改革,實爲集權的目完全暴露,引發了朝野上下強烈動盪。
在此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已成燎原之勢,波及全國,清廷已是岌岌可危。爲了鎮壓革命,載灃病急亂投醫,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
求到袁世凱頭上不了,形勢就不再由載灃主導了,在老謀子袁世凱面前,年輕的攝政王載灃的確是嫩得點,或者說顯得過於軟弱。
經過幾番討價還價,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爲欽差大臣,節制湖北水陸各軍,同時在袁世凱的要求下,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爲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袁世凱纔派兵攻打武漢革命軍,奪取了漢口,然後北上,組成漢人佔多數的新內閣,迎合革新派的呼聲,博得上全國更大的聲名,從而掌握了清王朝的軍權大權。
形勢比人強。心灰意冷的監國攝政王載灃闇然卸任,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當國生涯,退歸藩邸,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載灃的下野,直接把年幼的宣統皇帝推到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面前,結果可想而知。在袁世凱的政治操縱下,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統帝溥儀宣告退位。

平淡歸隱保聲名載灃作爲攝政王,爲了清王朝統治,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努力過,並非後人所指責的無能王爺,只不過他一心想維護清王朝統治和皇族權力,排斥漢人官員,皇室成員又不堪大用,清廷的倒臺是大勢所趨,不是他載灃所能挽救的。
看清形勢的載灃,比較識時務,沒有眷戀權力,辭去攝政王之職後,從此不再過問政治,不參與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更是對傅儀甘心當日本的傀儡,建冰冷僞滿洲國非常不贊同。
離開了權力中樞後,載灃爲什麼神隱起來,過着沒聲音、沒圖像的生活呢?掌心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一、他本是個想過平淡生活的人。
作爲八旗子弟,不用奮鬥就可以過着無憂無慮、錦衣玉食的好日子,還要哈自行車呢?
提籠架鳥,呤詩作畫、唱個戲,聽個曲,什麼的。載灃雖然當了攝政王,但骨子裏也和其他八旗子弟一樣的,沒有奮鬥的動力,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王爺而已。而且他本人也是爲人寬厚,謙虛和藹,對世事看都是很淡然。
據說,他對待自己的親戚本族的慶弔大事,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幾句,便趕忙起身告辭。
當攝政王,本來就是趕鴨子上架的,能退出權力中樞,遠離政治旋渦,正好迴歸本心,過自己平淡的生活,好事一樁。
二、他對政治權力沒多大興趣。
生在皇家,免不了與權力打交道,而且由於身處核心層,所以知道政治權力的險惡。所以當慈禧太后下決心,把他的兒子溥儀養育在宮中,準備接皇位時,醇王府不是高興,而是頓時大亂,如上刑場般哭聲一片,載灃是哭喪着臉,溥儀的祖母老福晉更是暈厥。
爲什麼?政治太兇險。他的二哥光緒帝,還有同治帝,不就是在政治的旋渦中窩囊地死去的吧,大清國有慈禧這樣的能幹女人撐着,讓她們去弄權吧,幹我什麼事。
正如溥傑在《父親醇親王載灃》中所描述的那樣:我父親雖然成了國家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可是他是個老實人,也和我祖父一樣,都是把權力看得較淡。所以當載灃辭去攝 政王后,高興地對家人說:“從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權力的徹底喪失,反而使得載灃從此灑脫,心安理得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三、他的思想相對比較開化。
畢竟比較年輕,而且出個國,留過洋,18歲那年的德國之行,讓載灃得以大開眼界,感受到了世界的變化,所以他能表現出了祖先們無法想象的寬容和豁達。據說載灃對西方的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他是第一個穿西服,剪辮子的王公,首先使用汽車、電話,一直被視爲晚清的新派人物。
應該說載灃對清王朝倒臺,革命大勢不可逆轉,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後來也沒有主張武力鎮壓革命,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遺老們搞復辟活動,他始終沒有積極參與,說明他的思想是比較開化的,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特別是在“滿洲國”問題上堅持不去東北,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保住了晚節。
據說,載灃的父親老醇親王曾給子孫們留下了一幅家訓聯: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綜觀載灃的一生,看來他是讀懂了父親家訓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