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戰爭後期,閻錫山實在無力向馮部提供軍用物資了,只好把20多年前製造的成箱餅乾發給馮軍充飢,導致大批士兵食物中毒。但是,1930年10月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40萬西北軍紛紛棄他而去,如韓復榘、楊虎城等,尤其是張維璽部10萬人集體投蔣,給馮玉祥以致命打擊,從此成爲光桿司令,一蹶不振。

在民國時期,中國大地上盤踞着幾大地方勢力,比如張作霖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系、李宗仁的桂系等等,但是,相比其他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卻在戰爭中一敗塗地,大批高級將領紛紛離開了他,另謀生路,這是很值得研究的。

當年,西北軍最盛時達到40多萬人,馮玉祥手下也有五虎上將、十三太保,像宋哲元、張自忠、吉鴻昌、楊虎城、韓復榘、孫連仲等等名將,都是他的部下。
但是,1930年10月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40萬西北軍紛紛棄他而去,如韓復榘、楊虎城等,尤其是張維璽部10萬人集體投蔣,給馮玉祥以致命打擊,從此成爲光桿司令,一蹶不振。
西北軍之敗,其原因是複雜的,其中旱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928年到1930年,豫陝甘等地爆發了嚴重的大旱災,河流乾涸,赤地千里,土地荒蕪,餓殍遍野。災民剛開始以樹皮、野菜、草根、粘土爲食,最後發展成食人慘劇,且愈演愈烈,開始偷竊屍體,其後公開割肉,最終以嬰兒、婦女的大腿肉做臘肉。
持續的災荒讓西北地區人口急劇減少。據統計,1929年,陝西死亡250萬人,逃荒者200萬人,而當時陝西總共才1200萬人;1930年,甘肅餓死230萬人,而當時甘肅全省才666萬人;1930年夏,河南至少餓死300萬人,災民達3550萬人,幾乎相當於全省人口。
後勤是戰爭的血液,慘重的旱災使本來貧瘠的西北地區,根本無力提供後勤保障,從而失去根據地價值。嚴重的物資匱乏使馮部軍心動搖,士氣衰落,從而迅速被蔣軍瓦解。

戰前,爲了保障軍糧供給,馮軍想方設法籌糧。豫西城鎮的糧行商店,全被查封,一律不準出售。在耀縣,馮軍將城門關閉,挨戶搜查糧食財物,鄰縣民糧也被搜索乾淨。蔣馮戰爭爆發後,馮軍衣食無着,被迫到居民家裏大規模搜糧。在新安縣,馮軍沿鐵路三十餘里內,挨戶搜查,錙銖必取,導致家家斷炊,戶戶絕糧。在靈寶,糧食實在搜不到了,就連一二斤秕糠也被充作軍糧,大棗、紅薯、蘿蔔也被搜食無存。
最後,餓瘋了的馮軍竟把手伸向了種子、賑糧和粥廠。在鞏縣,糧行運往陝州的小麥雜糧約400多車,被孫良誠扣留。就連靈寶商民自籌資金赴東北購買的600多噸救命糧,也在洛陽車站被扣。在朝邑縣,當陝西撥給的200包種子運到三河口時,被駐軍奪去一半,導致很多農戶無法下種。在新安,西北軍所到之處,皆掘地三尺,糧食衣物,無論在何處,都被搜刮一空,賑災糧食,也被奪食。在靈寶,粥廠幾包小米,也被軍隊奪走。
中原大戰前夕,馮總部財政處派人到豫西各縣催款,費數月之功,僅得到幾百元。所以中原大戰期間馮部後勤主要靠山西供給。閻錫山自身難保,再要供養幾十萬馮軍,的確很喫力,加上其守財奴性格,導致馮軍後勤供給非常不及時。到了戰爭後期,閻錫山實在無力向馮部提供軍用物資了,只好把20多年前製造的成箱餅乾發給馮軍充飢,導致大批士兵食物中毒。

缺少糧衣餉械,導致西本軍恐慌絕望,困憊不堪,軍心渙散,鬥志消沉。蔣軍在前線喊話:“你們苦死了,快過來吧!我們軍餉是現大洋!”一邊手搖叮噹作響的錢袋。不少西北軍就是這樣被蔣方以糧餉爲誘餌拉走的。
中原大戰結束後,宋哲元歷盡艱險從洛陽率殘部來到潼關,馮玉祥電令他堅守潼關待援,宋急需物資,可陝西省主席劉鬱芬毫無辦法,僅發給棉衣200件,鈔票2000元。宋部疲憊不堪,缺衣少食,糧彈不繼,無力應戰,宋哲元不得已放棄潼關天險,潛赴山西,劉鬱芬也隨後逃離,陝西這個最後的根據地也丟失了。
馮軍作戰的很大動因就是爲了佔領富庶地盤求生存,但旱災造成的經濟困難卻成爲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後勤匱乏導致的軍事失敗,使他們再也不願回西北,紛紛倒戈,從而加速了西北軍的瓦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