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跟情緒不成熟的人聊天的時候太過現實主義,說了太多真相,對方很可能會粗暴地打斷你:“這件事本來沒有必要搞得這麼複雜。情緒不成熟的人描述他們的完美生活的時候,你會覺得他說的內容很虛,你也聽不到他們在家庭、工作上的憤怒,失落、困惑、慾望。

原標題:5句話,幫你正確鑑別愛情中的“情緒巨嬰”

八月八點半✑ 編譯

王星星編輯

趁着520這天,聊點愛情裏的不安定因素。

就在520前夕,西安市雁塔區一男子喝了半斤白酒後爬上一商場四樓外天台上,聲稱要跳樓。警察勸了4個小時硬是沒下來。

跳樓的原因,是女友跟他鬧分手。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經常戀愛,也經常分手。每次都哭得驚天動地的,生死離別。

這次她又分手了,問她爲啥分手,跟我說從沒想過。不知道原因就哭得驚天動地。

在愛情中經常搞事情的人,往往有一個共性:衝動,且情緒控制能力較低。

每個人的情緒發展(emotion develop)成熟程度是很不一樣的,原因在於每個人經歷過的家庭因素、社會環境、職場環境等等都會影響到情緒發展水平。而情緒能力較低的人——主要包括情緒理解和情緒調節兩個方面——往往不擅長照顧別人的情緒,也把握不住自己情緒,表現得像個“情緒巨嬰”:

認爲世界都是圍着自己轉,認爲周圍的人應該像母親一樣照顧自己的情緒。

一遇到困難可能立馬情緒崩潰、行爲低幼,有點像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

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維斯基的實驗發現,有兩個系統對個人決策會產生重要影響:情緒系統(熱系統,hot system)和邏輯系統(冷系統,cold system),兩者同時影響我們的判斷能力,而往往情緒系統對決策質量會有負面影響。

而情緒不成熟的人之所以會做一些驚掉大牙的事,是因爲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傾向使用“情緒系統”。

這些情緒不成熟的人,經常喜歡說下面5句話。

“我不知道自己一個人該乾點啥。”

I am not good at spending time on my own .

區分成熟和不成熟的一個關鍵,是看一個人是否有獨處的能力。

獨處時我們會更多地思考“我是誰”、“我是個怎麼樣的人”的嚴肅問題。儘管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會讓我們很迷茫,但是成熟的人通常會試着擁抱這種自我感受。

在《去他媽的世界》裏男女主吵架,男主第一次離開女主一個人獨處,他感到了震耳欲聾的內心的聲音。

情緒上比較成熟的人會試着接受自己的憤怒、嫉妒、羞恥,而不是像個小孩一樣總是想跟別人待在一起,把結伴的人當作自己的保護傘來逃避“我是誰”、“我怎麼樣”的問題。

相反,情緒不成熟的人希望自己能時刻和朋友黏在一起,用和他人相處的時間逃避自我感受。

“我真的不太記得小時候發生的事情。”

I don't really remenber much about my childhood .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冷靜地看待自己的童年不是很容易但足夠重要。雖然相當多的人都在童年被挫傷過。

回憶童年不是說要記清每一個細節然後把童年加工成理想化的樣子,而是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冷靜審視一下自己的童年。

童年回憶對每個人來說來說都是記憶深刻的。而且那些聲稱自己不記得童年的人,除了真的可能是記不清了,也可能是他們還沒從童年的挫敗中走出去,還沒準備好過成年人的生活。

《完美關係》中的邦尼從小家庭不富裕,母親又重男輕女。

自從邦尼上大學後,家裏就沒有給她一分錢,全靠她賺錢養活自己。

在上海打拼的邦尼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努力讓自己任何時候看起來都是外向的、熱情的。故意把自己的原名“馬邦尼”改成邦尼,並且對自己的家庭閉口不談。

因爲不想讓自己陷入原生家庭帶來的挫敗感,很多人像劇中的邦尼一樣,沒準備好怎麼談論自己的童年。

但是如果你想過擁有一段穩定成熟的關係的話,還是有必要看看對方是怎麼對待自己的童年記憶的。需要警惕的是,情緒不成熟可能會讓一些人變成媽寶男,結婚之後纔會展現出巨嬰的一面。

“這個問題我從來沒考慮過。”

I have never thought about that before .

跟情緒不成熟的人聊天,如果你問他們上段戀情是因爲什麼結束?你對於你的職業生涯有什麼規劃?對於過去,你有過什麼後悔嗎?

“嗯……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他們大概率這樣回答(沒準會天真懵懂地看着你),像是初次考慮這樣的問題,臉上露出爲難的樣子,表示實在太難回答了。

儘管他們的答案聽上去非常的委婉、謹慎,如果你信了,那你就錯了。

對情緒不夠成熟的人來說,涉及到“元認知”的話題可能會超綱(元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激情、悲傷、目標和過去經驗的看法)。

他們說自己沒考慮過類似問題,並不是謹慎的表現,很可能只是缺乏認知,沒思考過是什麼在造成自己的“當下”、是什麼正在給自己帶來痛苦,以及自己多大程度覺知過這種痛苦。因爲缺乏反思,所以答不上來。

“沒事,一切都很好,我沒事。”

Everything is pretty good.It's fine, all is fine .

“沒事哈,沒事。”當一個人總是說自己沒問題,不論任何時候你怎麼問,Ta都只告訴你沒問題時,這裏面肯定有點事兒。

情緒不成熟的人描述他們的完美生活的時候,你會覺得他說的內容很虛,你也聽不到他們在家庭、工作上的憤怒,失落、困惑、慾望。

你能聽到的都是缺乏細節的幸福宣言,一根筋式的快樂。

他們可能只是沒意識到正在自我麻醉而已。你幾乎從這些人嘴裏聽不到不滿,似乎他們總是無憂無慮,家庭完美、工作完美、戀愛完美。

他們不願承認別人過得更好,也不要承認自己不夠好。羨慕一個比自己過得好的人,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小肚雞腸、沒有氣度的事情,他們不會承認自己的嫉妒。對於這樣的人,讓他們清醒過來是很難的。

“別給自己那麼多心理負擔。”

That is a load of psychobabble.

如果你跟情緒不成熟的人聊天的時候太過現實主義,說了太多真相,對方很可能會粗暴地打斷你:“這件事本來沒有必要搞得這麼複雜。”

你說自己焦慮,他們會讓你:“先把這件事放一放”; 你說自己壓力山大,他們會說:“你還是見的世面太少了”,很像郭德綱說過的那些“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

當情緒不成熟的人表現得“波瀾不驚”的時候,你的現實主義大實話可能已經威脅到他們自己營造的良好狀態了。

有時候他們 “過於淡定”的態度會被別人誤解爲他們很自信。但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掩耳盜鈴,自我催眠,不想去面對現實真相。

對別人提出的棘手問題,他們更傾向於接受簡單的答案,然後把其他的答案歸爲“想太多”。目的已經不是解決問題,更像一場自我形象保衛戰。

當你撕開真相,結果很可能是不耐撕的。

日本作家加藤諦三曾這樣描繪情緒巨嬰:

“作爲一個在社會層面、肉體層面都已經是成人的個體,他無法像三歲小孩那樣行動做事。周圍的人是以三十歲的成年人的標準在要求他、對待他,但他卻無法擁有三十歲成年人的情緒,他的情緒有時候會像三歲孩子一樣不穩定。”

如果你想等一名情緒巨嬰突然轉性,可能會很辛苦。研究表明,情緒調節的個體差異在兒童早期就出現了。兒童從2歲起開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伴隨着表徵和言語能力的出現,到青少年期便開始依賴內部感情,並根據外部環境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情緒不成熟不是一兩天的問題,要改也必然沒那麼容易,這是另一個話題啦。

我們也要相信,人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最後,祝你擁有一段情緒健康的愛情吧!

本文系編譯

https://youtu.be/XdE17nu0zdo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