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張人臉,測出你內心的陰暗面

夏獺✑ 撰文

江湖邊編輯

前些日子,一個神奇的“Szondi測驗”在國外火了一把。

神奇在哪裏呢?這個測驗認爲,你最不喜歡的人臉,實際上反映了你的一部分人格——即,你內心壓抑、否定的部分。

聽起來十分僞心理學? 不不不,這居然真的是一個曾備受關注的真·心理測驗。

來吧,先玩一把試試:

從下方8個面孔中,選出你最不喜歡的那個,然後下劃找到對應的解析。

下滑查看解析

👇

👇

👇

1. 虐待狂(sadist)

你一直在壓抑偶爾冒出來的權威和獨裁的念頭。生活中你是一個無害、樂於助人的人。但你的上司可能會覺得你不好打交道,當你不想做一些事情時,你會爆發出一些破壞力,比如上班遲到。當你不得不爲自己辯護時,你會選擇消極抵抗,以耗盡那些給你製造麻煩的人。

2.癲癇者(epileptic)

你在壓抑衝動、攻擊和憤怒,很可能與你的童年經歷有關。你大概是一個和藹可親、溫順友好、看起來負責人的人。你的生活很穩定,容易與人和物產生聯結。

3.緊張症(catatonic)(一種精神分裂譜系的心理疾病)

你在壓抑過度活躍的思維活動和自己的創造性。你行爲保守,不喜歡創新和改變,有些膽小不自信,並且很難適應新的環境。你經常是防禦性的,最大的恐懼是失去自制力,從不偏離“行爲準則”。

4.精神分裂患者(Schizophrenic)

你在壓抑心底對他人的冷漠和漠視。你表面上善於交際、經常和人打交道,但實際上你生活在孤獨之中。你和他人的關係是表面的、缺乏真實感的。在內心深處,你實際上覺得你並不需要別人。

5.歇斯底里者(Hysteric)

你在壓抑對獲得別人認可和注意的渴望。你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謙虛而內心強大的人,可能還有些安靜害羞,但實際上你非常渴望能吸引到別人。你對自己的外表和行爲一絲不苟。

6.抑鬱者(depressive)

你有時感到自卑感和內疚,實際上對外界有很強烈的厭惡。你是一個外向且無憂無慮的人,表現出活力、自信和樂觀。有時你會心煩意亂,表現出心境惡劣和憂鬱,偶爾也會疑神疑鬼。

7.躁狂者(maniac)

你在壓抑內心的興奮和躁動,你很可能是一個不喜歡惹事的人,討厭吵鬧、極端和卑鄙的事情。你謹慎、剋制、有邏輯且節儉,你總能控制自己的行爲。

8.人格分裂(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你在壓抑關於身份的問題,很可能是性別身份。你非常強調自己的生理性別,會通過行動和外表來證明自己是真正的男性或女性。

看完解析,你或許恍然大悟,或許嗤之以鼻,也或許…產生了“被精準說中的酥麻感”。還有人可能和我一樣,覺得有那麼點準,仔細看了每一條之後,又覺得每條都挺準……

那麼,這個測驗可信嗎?

別急,網上廣爲流傳的 這個版本其實只是Szondi測驗的精簡版,完整版遠沒有這麼簡單,畢竟是堂堂一個心理學家的畢生心血,至少也要配得上“代表作”的稱呼。

關於這個測驗,我們要先從“它的父親”——匈牙利的一名精神分析學家 Léopold Szondi說起。

Léopold Szondi

精神分析學家Szondi:“我們每個人都有8種本能”

1893年,Léopold Szondi出生於斯洛伐克的一個猶太家庭 (嗯,又是猶太,這個地域特徵已經名列“ 心理學先驅們n大未解之謎”之一,他是父親的第12個孩子。

精神分析學派中最被廣泛認識的,是一生相愛相殺的弗洛伊德和榮格兩人。而這個同爲精神分析學家、比弗洛伊德小了37歲的年輕人走的卻是與他們完全不同的路。

在Szondi擔任匈牙利一個皇家心理治療實驗室主任兼教授的期間,他進行了廣泛的家庭研究和遺傳研究,並摸索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驅動理論(drive theory)和人格維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 of personality)。

上面的這個人臉測試,正是基於他這套理論體系開發出來的。

Szondi認爲, 人格包含8個本能的驅動需要,不同需要表示不同的人格。這些需要可被簡單歸納爲:

  • 兩性共生 需要:對 溫柔、女人味和母性 的需要
  • 虐待狂驅動 需要:對 侵略、虐待、能量和男子氣概 的需要
  • 癲癇驅動 需要: 壓抑憤怒、仇恨、報復和憤怒 等情緒的需要
  • 歇斯底里驅動 需要: 在 社會中“表演” 的需要
  • 緊張症驅動 需要: 自我限制 的需要
  • 偏執 (精神分裂典型症狀之一) 驅動 需要: “自我擴張” 的需要
  • 抑鬱驅動 需要: 尋找和保留物體 的需要
  • 躁狂驅動 需要: 佔有或附着 的需要

根據他的理論,每個人都不同比例地擁有這8個驅動需要,並由這些需要而產生一系列行爲。這也與開頭的測驗基本能夠一一對應上。

每個驅動可以進一步分爲積極和消極兩個方向。例如虐待狂s,s+代表對他人的虐待,s-則是自虐傾向。

這麼細的分類,在人格心理學中是相對少見的,因爲更多的心理學家都相信基礎人格的存在,也就是人們的人格是由幾個基礎人格以不同比例搭配而成的, 比如我們熟悉的大五人格

不過也可能只是因爲8個詞看下來實在太暈了,Szondi決定將它們簡化—— 兩兩組隊,最終分成4個:

  • 性 (Sex)驅動:兩性共生驅動vs虐待狂驅動
  • 影響 (paroximal)驅動 :癲癇驅動vs歇斯底里驅動
  • 接觸 (Contact)驅動:抑鬱驅動vs躁狂驅動
  • 分裂 (Schizoform)驅動:緊張症驅動vs偏執驅動

看到這裏,理論最晦澀的部分就結束了。後面就是各種配對過程,不同的配對錶示不同的人格。

如果說以上還是那個時代精分學家的正常操作,那接下來另一個理論則是獨此一家了。

Szondi創造性地把進化論和遺傳思想加入了他的理論體系,提出了基因相吸(Genotropism)理論,認爲攜 帶相同或相關基因的人之間互相吸引,這種遺傳上的吸引力決定了愛情和友情

他還在弗洛伊德的個人無意識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之外,創造了自己的“家庭無意識”(family unconscious)概念,認爲 在個體和集體之外,我們的無意識還可能來自“被壓抑的祖先”受基因相吸做出的選擇

完整版測驗包含了48張面孔,他們主要是患者和罪犯

回到這個測驗。

它最早發佈於1935年,完整的Szondi測驗比流行的精簡版要複雜很多,共包含48張人物面孔。這些陰森森的圖片,大多出自1901年出版的《精神病學地圖集》一書,其中一些是匈牙利患者,還有一些是瑞典罪犯。

完整版的測驗有點複雜。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細細看完,也可以直接跳過,看這一節的結論。

Szondi把這48張照片分爲6組,每組都是8張面孔,分別代表着理論體系中的8個基本驅動。6組之間除了圖片不同以外,在使用上沒有差異。

不過,完整版的測驗並不是選出最不喜歡的那個面孔,而是在每組中選出最不喜歡的2張和最喜歡的2張。當六組全部選完、也就是一共選擇了12張不喜歡和12張喜歡的圖片之後,研究員會根據你的選擇結果,進行填表計算。

表格樣例

當然,計算過程也不是喜歡的數量/不喜歡的數量這麼簡單,畢竟3-3和0背後的含義並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你對自己人格中的這部分,感覺怎麼樣?到底是認同/拒絕,還是覺得緊張,或是無所謂呢?

於是Szondi又將可能出現的情況分爲 積極(positive)、消極(negetive)、矛盾(ambivalent)和開放(open)四類狀態。

他給了更詳細的解釋:

積極+:對照片代表的驅動需要的認同或親近

消極-:對照片代表的驅動需要的拒絕或疏遠

矛盾:在相關驅動需要感到緊張、往復

開放0:在相關驅動需要感到放鬆

他歸納出下方的分類表格,通過參考這個表格,將不同個體在不同驅動中的狀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

比如前面樣例表格的結果就是:h0、s+、e+、hy-、k-、p0、d、m+,或者S0+、P+-,Sch-0、C+

Szondi將不同結果與精神疾病結合起來,發現了一些規律。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礙是P++型,強迫症則是Sch+,恐懼症是P+0等等。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相信大部分朋友已經頭暈腦脹,只求“太長不看”版測試了。

但是但是,Szondi可不會因爲你頭暈腦脹就簡化掉他認爲有必要且科學的部分——重複測試。辛辛苦苦搞了個大工程,怎麼會派個小兵上前線呢?網上流傳的精簡版,其實並不是出自Szondi之手。

精簡版的真正來源我們無法確認。網上可考的最初版是2018年3月發佈在psych2go網站上的版本[3],今年初被網友轉到Facebook後開始廣泛流傳。

總的來說,完整版和精簡版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三點。

第一,完整版的測試次數,是精簡版的6倍——只有多次重複選擇了同一類型才能被認爲選擇是有效的,這樣可以避免隨機誤差,還可以進一步測試出矛盾和開放兩種精簡版測不到的狀態。

第二,完整版還包含了選擇“喜歡的人臉”——這樣不僅能測試你在某一驅動上的拒絕傾向,也就是消極狀態,還能測試你有積極傾向的那些驅動,能夠進行一個更加完整的描述。

第三,兩個版本解讀上的差異。在精簡版中,對一張人臉的不喜歡意味着在壓抑其象徵的東西;而完整版中,它只意味着在圖片象徵的驅動中的方向是“消極”的,它並不強調我們一定在壓抑着什麼,也不強調內心的精神病態。

所以,就嚴謹程度來說,精簡版已經比完整版差了一大截了。

時代的一朵“前浪”: Szondi 測驗 是僞心理學嗎?

因Szondi測驗產生的爭論很多。

有人支持他。 1952年,美國立陶宛裔心理學家Albert Rabin評論:

“這些圖片不是無意義的刺激,心理學家們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圖中人物患了哪種心理疾病……這些圖片具有不同的含義,它們被喜歡或厭惡不是偶然事件”。

還有人指出,比起羅夏墨跡之類關注當下壓力和需求的投射測驗,Szondi測驗更關注長期的、一般性質的驅動。並且Szondi測驗無需口頭報告,對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的人更加友好。

但質疑還是佔了主流:

難道我選個圖片就一定能反應我的人格嗎?沒準我就是不喜歡這個長相呢?

你說有就有了?誰能證明這些驅動需要是真的?

你憑什麼說我和測試裏的人格描述一致呢?這些描述怎麼來的?有科學依據嗎?

另一方面,我們產生“被說中”的感受,也可能只是巴納姆效應,是一種記憶偏差和證實偏差——與描述相符的記憶最優先出現在你的腦海裏,也被你賦予了更高權重。

Szondi無法提供有說服力的實驗證據反駁這些批評。所有證據都是存在主觀的描述性論述,缺乏可靠的科學證據。漸漸地,這項測試就不再那麼被看好。就算是精神分析學派本家人,也把它放着落灰了。

不過上述質疑並非只針對Szondi,它背後的一個更大的背景是學術界對投射測驗本身的批判。儘管如今投射測驗在各種媒體上依然活躍着,卻早已被現代心理學界放棄。投射測驗也僅僅成爲一段歷史, 取而代之的,是正在蓬勃發展的、更加科學、可量化可檢驗的心理測量學。

在這段歷史中,Szondi既沒能成爲值得紀念的先驅者,也沒能成爲跟上潮流的改革者。他成爲了心理學一百多年短暫發展進程中,不斷更新、不斷淘汰下的普通個體。

Szondi這個名字,也被湮沒在歷史中,不被大多學術界的人所認識。

如今,這個已經85歲高齡的古董測驗通過社交媒體重新回到大衆視線,讓人如此陌生,以至於被許多人視作成了僞心理學。當然,它也的確是一個不那麼靠譜的心理學測試。

但還有一小波粉絲,至今還在不斷地研究、翻譯、宣傳Szondi的思想和理論,他們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網站[1],用以記錄和更新。甚至還有人制作出來了相應的App,如果你想體驗一下測試的完整版,可以搜索“The Szondi Test”

這些支持者認爲,Szondi的理論雖然過時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在如今依然有着可挖掘的價值——尤其是家庭無意識的理論,與近年逐漸興起的進化心理學有相似之處。他們在用自己的努力,讓Szondi的理論煥發新的活力。

最後,容我們介紹完Szondi的一生。

1935年,Szondi測驗發佈;

1944年,作爲猶太人的他被送到集中營。當時與他同在一個集中營的,還有《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同年12月,在美國一些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被保釋後流放到了瑞士另一個收留所,在那裏生活、研究和寫作,直至1986年去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雖然都只是時代的浪花,但 Szondi這一朵“前浪”的畢生心血,在今天依然閃耀着某些永恆的價 值——“後浪 洶湧,弄潮不易啊。

[1]http://www.szondiforum.org/index.php

[2]https://szondi.ch/leopold-szondi/

[3]https://psych2go.net/szondi-test-scary-personality-test-that-reveal-your-deepest-hidden-self/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L%C3%A9opold_Szondi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Szondi_test#Test_dei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