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曹振墉非爲名垂青史的傑出人才,其一生中雖也做過幾件有積極影響的事,相較其地位而言,功業也不算驚天動地,然曹氏頗受道光帝重用,人們認爲其原因在於他善於經營爲官之道,正如曹氏自我名言—“多磕頭,少說話”。軍機諸臣大爲不解,問曹振墉:“昨公背誦全詩不失一字,今奏對何以言不知耶。

曹振墉,生於1755,死於1835年,字儷生,號怪嘉,安徽人。乾隆朝戶部尚書曹文植之子,爲道光帝最爲倚重的寵臣。曹振鏞在道光元年就成爲了內閣首輔,也成爲了清代少數具有實權的首輔兼首席軍機。道光七年,七十一歲的曹振墉晉爲太傅,賜予紫疆,獲得陳畫像於紫光閣的殊榮。清代和明代一樣,三公是以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能夠位列三公,充分說明了曹振鏞強大的官場能力。

道光十一年(1831年)萬壽慶典,賜予曹振墉雙眼花翎。漢族官員之能獲戴雙眼花翎,曹振墉是第一個,而且雙眼花翎以上只有三眼花翎,整個清代都沒幾個人能獲得。道光十五年,八十週歲的曹振墉過世,道光帝爲他發下詔書:“大學士曹振墉,人品端方。自授軍機大臣以來,靖恭正直,歷久不渝。凡所陳奏,務得大體。前大學士劉統勳、朱硅,於乾隆、嘉慶中蒙皇祖、皇考鑑其品節,賜諡‘文正’。

“文正”是清代賜予文官的最高溢號。曹氏生前位居太傅,死諡“文正”,有清一代,如此優遇漢族官員,當亦屈指可數。清代滿清政府爲鞏固統治,雖拉攏漢人,任用一些漢人官僚,然對漢人始終心存戒意,皇帝不會讓漢人獲取顯赫官位,也不會特別信任漢族官員。而曹振墉則是個特例,“生極恩寵,死倍哀榮”,享受如此待遇的漢人大臣爲數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曹振墉非爲名垂青史的傑出人才,其一生中雖也做過幾件有積極影響的事,相較其地位而言,功業也不算驚天動地,然曹氏頗受道光帝重用,人們認爲其原因在於他善於經營爲官之道,正如曹氏自我名言—“多磕頭,少說話”。曹振墉爲人謹小慎微、剋制有度,對皇帝投其所好,對同僚謙遜內斂。陳康祺的《郎潛紀聞》有載:道光帝除了每日披覽奏本外,還要批閱蠅頭細書的中外題本。奏摺、題本堆積如山,令道光帝苦不堪言,遂向曹振墉訴苦。

曹氏獻計雲:“皇上幾暇,但抽閱數本,見有點畫謬誤者,用硃筆抹出。發出後,臣下傳觀,知乙覽所及,細微不遺,自不敢怠忽從事矣。道光帝採納其計,此舉果然奏效,以後朝臣們“皆矜矜小節,無敢稍縱”。道光帝可以從繁重的批閱工作中解脫出來,曹振墉自然得到了皇帝的賞識。

張星鑑《仰蕭樓文集》載:有一年道光帝大考翰林和詹事,詩題爲“巢林核一枝”,結果居然沒人知道這句詩是出自何處,道光帝閱卷之後勃然大怒,以爲翰林詞臣竟如此無學,欲改期再試。第二天召見曹振墉,問詩題出處,曹振鏞表示自己不知道,道光帝表示:原來連曹振鏞都不知道,那他們不知道也很正常了。

軍機諸臣大爲不解,問曹振墉:“昨公背誦全詩不失一字,今奏對何以言不知耶?曹振墉答道:“偶然耳。若皇上再以他題詢,其能一一對耶?且炫己損人,吾不爲也。”原來,當日諸臣考試完畢,就拿詩題試問曹振墉。曹曰:“此左太沖詠史詩也。並將全詩背誦,不失一字。曹振墉在同僚面前的謙虛、不張揚可見一斑。也正因爲如此,曹振墉能夠在官場四十多年屹立不倒,善始善終,其能力也正在於此。

參考資料

《仰蕭樓文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