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國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原來幸福的祕訣如此簡單、易獲得

每年,國際各大調查都會總結各國人的幸福指數,評選出最快樂的國家。要說哪國人最快樂呢?有個國家常年出現在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的榜單上,這裏有安徒生童話、美人魚銅像、聖誕老人的故鄉,大家猜到了嗎?沒錯,它就是丹麥。

作爲北歐五國之一,丹麥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福利完善、生活品質極高。的確,聯合國在評選最快樂國家的時候,是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健康壽命、社會救助、人生抉擇的自由等六大因素。

但是,這些優勢,其實北歐的其他國家也具備,爲什麼丹麥成了幸福感最強的國家呢?

要知道,丹麥氣候嚴寒,即使國土的最南端,緯度也比中國黑龍江省高。每年一月,丹麥的日照僅僅五六個小時,當地人每天必須在零度以下摸黑出門,摸黑回家。然而,嚴寒和黑暗都沒有阻擋丹麥人享受快樂,他們的祕訣?就是一個常常掛在嘴邊的詞——“Hygge”。

1.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化符號

如果一定要描述“hygge”的含義,我想可以用這些詞來形容:溫暖、共處、慵懶、愉悅、放鬆。它是一種感覺、一種氛圍,可以是大冬天窩在家裏喝熱巧克力,在點滿蠟燭的房間跟好友促膝長談,或者是簡單地喫一塊甜甜的水果蛋糕。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小確幸”呀?

一直以來,丹麥都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之一。但在外人看來,這有些難以理解,畢竟丹麥地方不大、氣候陰冷、稅收極高,這裏的人怎麼會過得最滿足、最快樂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顯而易見:高昂的稅收意味着優厚的福利待遇,從基礎設施到社會保障,都可以做到非常完善。第二個原因就沒那麼明顯了,因爲它關係到“hygge”這個模糊的概念。要了解它的含義,我們先來看看它的起源。

19世紀初,“hygge”第一次以書面形式出現在丹麥語中。實際上,這個詞最初來源於挪威語,意思是“幸福安康”。但這種解釋跟之前提到的“舒適愜意”一樣,都不能完全體現hygge的真諦。

在其他一些國家,比如德國、荷蘭和加拿大,也有各自描述“舒適愜意”的特殊詞彙,但都比不上丹麥的hygge,它已經深深融入丹麥人的血液當中,成了他們自我觀念的核心。要想真正領會它的內涵,只有親身體驗。

如今,hygge的概念甚至演變出了其他形式的詞語。比如有形容詞形式的,用來描述能引起幸福感覺的東西。假設一間特別溫馨的咖啡館,裏面有舒服的抱枕、溫暖的燈光、漂亮的植物和好聽的音樂,哪怕這裏的咖啡很一般,地方也不好找,但僅僅因爲它的環境能讓你覺得舒心快樂,就足夠喜歡上它了。

Hygge甚至還有動詞形式,還是剛纔的咖啡館,如果你計劃着整個下午都在這裏度過,把幾個月沒見的好朋友約出來暢聊一番,分享美好時光,這就是一起hygge。

既然hygge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麼它在丹麥人身份和文化上有什麼體現呢?聽我一一道來。

2.蠟燭與燈光的魔力

Hygge不僅僅是丹麥人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本身就是一種感受,想要培養這種感受,合適的氛圍非常重要,像是光線、溫度等等。說到這裏,我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打造hygge氣氛最好用的工具——蠟燭。

當問丹麥人什麼是hygge的時候,85%的人都會提到:蠟燭。沒錯,燭光幾乎成了hygge的代名詞。大家知道嗎,每個丹麥人每年能燒掉6公斤的蠟燭,比排名第二的奧地利人足足多出2.4公斤。根據統計,28%的丹麥人每天都會點蠟燭,35%的人會同時點5根以上的蠟燭,聖誕節的首都哥本哈根更是會沉浸在一片燭海當中。

可見,蠟燭對丹麥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可不是嘛,如果形容一個人很掃興、煞風景,丹麥語有個詞直譯過來就是“掐滅燭光的人”。不過,丹麥人對情調照明的熱愛已經超越了燭光。面對大半年寒冷陰鬱的秋冬季節,人很容易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俗稱“冬季憂鬱症”。爲了驅走負能量,丹麥人還喜歡設計燈具,這些燈不僅外觀好看,還會發出像蠟燭一樣溫暖柔和的光線。

有了這樣的光照,整個房間都會充滿舒適的感覺,瀰漫着“家”的味道,這就是hygge生活的真正內涵。在北歐其他國家,比如挪威、瑞典和芬蘭,雖然氣候跟丹麥一樣陰冷,但至少國土更大,人們外出也有更多去處;而在歐洲南部,例如西班牙、意大利,也能享受到盛夏和陽光。相反,丹麥人很多時候不得不待在家裏,這也難怪丹麥的人均生活空間,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要大。外面又溼又冷,當然要讓家裏溫馨又溫暖啦!

甚至可以更進一步,爲自己打造一個“幸福角落”,比如放一張舒服的躺椅,拿一杯熱巧克力蜷在毯子裏看書,或者裝個壁爐,生起暖暖的爐火。對於丹麥人來說,這些空間和舒適的用品,再加上木頭和其他天然製品,就是hygge的象徵。

3.共處與分享的幸福

當屋裏燭光柔和,你蜷在舒服愜意的一角,還缺了點什麼嗎?再加上三兩個家人好友就更完美了。是的,hygge生活不僅要有合適的外部氛圍,跟別人的交流互動同樣重要。

很多有關幸福度的調查結果都顯示,獨自一人很難獲得滿足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求分成5大類,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一旦我們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包括食物和住所,接下來,尋求快樂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他人的陪伴。

有一羣能跟你分享經歷和感情的親朋好友非常有必要,這也是hygge的體現。在歐洲,60%的人每週至少有一次跟朋友、家人或同事的社交活動,而在丹麥,這個比例高達78%。

丹麥人一貫不太喜歡社交媒體和電視娛樂,覺得那些唾手可得的熱鬧終究不現實,他們更願意花時間去聚會、烹飪、寫信、出行。在他們看來,與他人共處的時光帶來了一種溫暖愜意的狀態,就像精神上的“幸福角落”。

不過,丹麥人熱愛社交併非偶然,是社會給他們創造了條件。這裏沒有無止境地加班,人們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間達到很好的平衡。再加上優厚的社會福利,人們並不擔心丟了工作。在這樣近乎衣食無憂的環境中,丹麥人可以把家人和朋友放在第一位,悉心培養親情、友情和愛情。

如果想追求真正的hygge生活,平等也是很重要的元素。比如在交談時不會有人主導,每個人都會參與和貢獻。丹麥人聚餐的時候,往往都是所有人一起幫忙準備食物,而不是由主人全權負責。

4.甜食和熱飲的快樂源泉

既然丹麥人社交生活豐富,聚會的時候自然少不了喫喫喝喝。是的,食物和飲料也是hygge的關鍵元素。Hygge講究的是愉悅,丹麥人不像英美人士那樣熱衷於減肥、節食、戒酒,他們不會苛刻地改變自己,而是愉悅地接收自己本來的樣子。他們在選擇喫喝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就是圖個開心。

想必沒有什麼食物能比甜食更讓人快樂了,在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度,甜食確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丹麥人酷愛甜食,人均每年要喫掉8.2公斤的糖果,是全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

丹麥人更熱愛蛋糕,辦公室裏隨處可見蛋糕甜點。在哥本哈根一家最傳統也最受歡迎的甜品店裏,賣着各種夢幻般的蛋糕,上面有厚厚的奶油、焦糖、巧克力,是不是想想都讓人流口水呢?

最讓丹麥人引以爲傲的,應該還是酥皮面包。在英文中,“丹麥人”這個詞也可以專門指“丹麥酥皮面包”,可見人們對它的熱愛。丹麥麪包口感酥軟、層次分明、奶香味濃、麪包質地鬆軟,雖然製作起來有點繁瑣,但是當你聽到掰開面包酥皮破裂的聲音時,一切辛苦都會得到最美味的回報。

喫甜點的時候,最好的搭配莫過於一杯熱騰騰的飲料,讓人加倍滿足。熱飲是hygge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丹麥人最愛的就是咖啡,丹麥更是全球第四大咖啡消費國。雖然一杯咖啡不等於hygge,但hygge一定少不了喝咖啡。爲了強調咖啡的重要性,丹麥語中甚至有一個特殊的詞,把“咖啡”和“hygge”這兩個詞合在一起,來形容兩者之間的密不可分的聯繫。

對丹麥人來說,hygge是冬靴裏的羊毛襪,也是餐桌上蠟燭;是正午明亮的陽光,也是寒夜閃亮的羣星;是和朋友對弈的棋盤,也是跟家人共享的美食。無關金錢和物質,而是花費時間和精力,把自己包圍在舒適、親密、珍惜的感覺和體驗當中,就是丹麥人的幸福哲學。

大家不妨給自己製作一個hygge百寶箱,如果遇到壓力巨大或者心情難過的時候,就打開百寶箱。裏面都有什麼呢?任何能讓你舒適愜意、重回活力的東西,比如茶、蠟燭、巧克力、羊毛襪、唱片、書、筆記本等等……鑽進你的“幸福角落”,認真享受一段hygge時光。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