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好血糖是最基础的治疗,当空腹血糖经常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高于10.0mmol/L,表明机体对血糖利用能力较差,为获得足够的能量维持各项生理活动,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蛋白质、脂肪来供能,皮下脂肪不断减少、肌肉蛋白不断消耗,体重便会不断下降而消瘦。很多人都知道,“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不少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通常并不会出现,随着病程的进展尤其是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有一些并发症出现时才会明显的表现出现,特别是体重在糖尿病早期更多地表现为超重甚至肥胖,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表现为体重的下降直至消瘦,因此体重可以看作是衡量糖尿病治疗情况的一项指标。

很多人都知道,“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不少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通常并不会出现,随着病程的进展尤其是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有一些并发症出现时才会明显的表现出现,特别是体重在糖尿病早期更多地表现为超重甚至肥胖,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表现为体重的下降直至消瘦,因此体重可以看作是衡量糖尿病治疗情况的一项指标。

既然如此,当有糖尿病的人越来越瘦时,就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体重逐渐胖起来。那么,有糖尿病的人越来越瘦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血糖控制不佳

张先生对自己的血糖不太在意,总认为身体又没有什么不舒服,医生让服用的降糖药也是想起来就服用,忘记了就一笑了知,结果一年多体重下降了10多公斤,整个人看起来比之前小了一号。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好血糖是最基础的治疗,当空腹血糖经常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高于10.0mmol/L,表明机体对血糖利用能力较差,为获得足够的能量维持各项生理活动,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蛋白质、脂肪来供能,皮下脂肪不断减少、肌肉蛋白不断消耗,体重便会不断下降而消瘦。

第二,饮食控制过于严格

李大爷自从发现有了糖尿病,在日常吃喝上没少下功夫,在他的思想认识中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毛病,坚信吃出的毛病就可以再吃回去,对自己的吃喝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结果血糖确实达到了他想到的结果,体重却在不断下降。

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见,为控制血糖而在饮食上刻意追求“少”,实际上是对“少吃”存在误区而导致的。要知道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不是控制吃什么,而是要限制全天摄入的总热量,总热量需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提供,其中60%由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提供,20%应由脂类食物如食用油、坚果类食物等提供,15%应由瘦肉、奶蛋、豆制品等来提供。因此,有糖尿病的人少吃一点主食是可以的,但同时必须吃足够的脂类食物和优质蛋白,尤其是肉奶蛋如果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营养不良而导致消瘦。

第三,运动锻炼量过大

身体里的血糖多了,就想办法把它排出去,李先生的做法是只要有时间就去做运动,每天上下午及晚上都要去快走几个小时,而且很有毅力一直坚持着,本想着身体会越来越结实强壮,可没想到体重越来越轻,到了消瘦的程度。

运动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对控制血糖非常有帮助,但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研究证实:每天一次持续30-45分钟可出汗的运动,即可达到促进血糖利用的作用,且这种效应可持续近20个小时,过量运动反而会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导致其损伤,还会因消耗血糖过多而分解脂肪、蛋白供能,也是体重下降的一个常见原因。

第四,伴有其它疾病发生

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好血糖是必须的,但并非最终目标,阻止与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刘女士对自己的血糖很关注,自备了血糖仪经常测量,但却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做其它方面的检查,直到近一年不断消瘦才去看了医生,医生说她的消瘦与并发症发生有很大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对全身各项生理功能都会产生影响,导致消瘦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糖尿病引起了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种情况机体会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对葡萄糖、脂肪、蛋白消耗过度;糖尿病还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比如胃肠神经受损后严重影响消化吸收,致使营养不良发生等等,

综上所述,有糖尿病的人要“吃胖”需要从上述多方面找找原因,针对性的采取相相应措施。比如血糖控制不佳要调整降糖药的用药方案、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过于严格要给予调整、如果发生了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