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黄金铸造成货币很晚时期才出现,这对于黄金的流通是非常不利的。黄金在中国各历史的不同阶段,曾经发挥过货币的职能,但是一直都是用于赏赐,或者储藏的手段,只有极少数时期发挥货币的职能。

金银不是天然的货币,但是货币是天然的金银,金银因为其价值贵重,而且易于分割,便于携带的特性,成为各国普遍被使用的货币。中国是最早发现黄金,并把其作为货币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黄金作为货币很少在市场上流通,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黄金并未真正行使货币的功能。

与古希腊、古罗马相比,这些欧洲国家很早就使用比较标准的金银铸成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而同时期,中国的货币五花八门,白银还需要称重,这些都不利于黄金作为货币的流通。

中国历史上的黄金货币功能

黄金在中国很早就发挥了货币的部分功能,在远古时期,黄金的采集相对于铜更加容易,早在商朝时期,金银就当作货币。周成王十三年(公元1091年),九府圜法对货币兑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黄金与布帛兑换比例也有记载。

战国时期,黄金作为货币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秦始皇在统一货币之后,把秦国的金本位制度推广到全国,即大额的货币用黄金,小额的货币用半两钱,而且钱的形态也进行了统一。

西汉时期是黄金使用最为鼎盛的时期,之后黄金作为货币的使用就下降了,银和铜等作为货币的地位上升。西汉时期黄金只是作为储存和支付的手段,并不流通,如果想要流通,就需要把黄金兑换成铜钱。当时黄金用于赏赐,包括汉武帝对匈奴人的赏赐,而且黄金还被用来买官卖爵、贿赂等。

在王莽统治时期,黄金与白银被当作正式货币,特别最初的宝货币制中,金银和各类货物都有比价,王莽搜集全国的金银于宫廷当中,日常的货币主要是铜钱。

东汉之后,黄金用于赏赐大为减少,汉代持续的外贸逆差,黄金外流,是汉朝黄金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东汉工艺品对黄金的需求量也加大,现在墓葬当中可以发现很多东汉时期的金制工艺品,而西汉时期的比较少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币制非常混乱,大体上是以铜钱为主,布帛为辅。由于当时海上、陆地上对外贸易量加大,金银作为货币又开始流行。此时黄金用于工艺品,要远超两汉时期。

到了唐朝时期,天下太平,混乱了几百年的币制得到了统一,虽然主要流通手段还是铜钱,以及布帛,但是金银的使用量也在增加。黄金在此时作为储存手段外,还发挥了赏赐、军政开支等功能,因为边塞游牧民族主要以黄金作为支付货币。

宋朝时期,仍然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白银地位显著上升,而且还出现了纸币。金银在大金额的赏赐当中也逐步增多。由于在国际贸易当中,中国的主导地位,让白银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货币,黄金逐渐退出货币地位。

从元朝开始,中国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白银几乎成为所有价值物的尺度,黄金此时主要用于赏赐,广泛用于边远地区税负结算等,因为其便于携带。

明朝时期曾用过纸钞,禁止民间用金银作为货币交易,但是也难以拒绝。随着纸币的不断贬值,一切又恢复到以银、钱作为支付工具。嘉靖朝以后,白银逐渐在货币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大金额用白银,小金额用铜钱,虽然也铸造过金币,但是由于数量少,很少流通。

清朝和明朝相同,白银和铜钱并用,而且白银相较于明朝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此时黄金大都用于装饰或者被窖藏,金币虽然偶尔也铸造,但是仅用于太平天国时期,同治朝时期,新疆等边疆地区会使用金币。

黄金在中国各历史的不同阶段,曾经发挥过货币的职能,但是一直都是用于赏赐,或者储藏的手段,只有极少数时期发挥货币的职能。因此黄金作为货币,并未真正发挥其职能。

金银币作为货币功能有限

在中国历史上,黄金铸造成货币很晚时期才出现,这对于黄金的流通是非常不利的。黄金的最初形态是金块,非常粗糙,汉朝时期虽然出现圆饼形状,汉武帝统一铸币权,铸麟趾金、马蹄金,以表祥瑞。到唐宋时,则有各种金铤、金锭、金牌、金饼等。

两晋南北朝开始出现金银钱,即有一定规格、体形,可计数使用的金银币。金银钱较秤量货币是有很大的进步,但它们主要是在统治阶层内部做赏赐、馈赠、祭祀、布施等使用,民间也有作为象征吉祥的礼品赠送,但金银钱不进入普通市场流通。

我国金银钱的出现,可能受公元初年拜占庭的金币、波斯银币流入的影响,北周时期河西各郡公开使用西域的金银币,宫府并未禁止。近代中央政府铸法定流通金币仅见于清末。在新疆、西藏、云南等地,金币在流通货币中占一席之地。即使是官铸银币的尝试,也仅始于清乾隆年间,在国外银元大量流入、国内民间群起仿铸之后。

黄金作为货币,在形态上,重量上、成色上,都没有进行标准化,给货币的流通带来很大的不便,不利于促进贸易的发展。这与古希腊时期,铸造金币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在地中海地区,铸造了被广泛使用的爱琴海金币。

黄金为何未能成为货币

我国传统社会环境下币制混乱,因此最为贵重的黄金往往会被窖藏。当分裂割据之时,各地的货币都是各行其是,而当形成中央政权的时候,各地的货币也是五花八门。后来的朝廷,即使有心统一货币,但是由于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利,很容易出现民间私铸货币的现象。

由于货币形态各异,在不同地域差异巨大,导致不同地区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人们把贵重的黄金储藏起来,使用劣质的货币作为购物货币。比如东汉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官民纷纷把黄金窖藏在地下,这样很难让黄金发挥其货币的功能。

在中国历朝,能够作为价值投资的物质有限,所以黄金成为储值的首选,而且黄金也没有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虽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汇票等金融工具。但是从宋朝之后,货币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欧洲,直到明朝末年才出现钱庄,但是同时期威尼斯已经出现了银行等信用机构,存贷业务也非常发达。我国债务市场的发展,一直到清朝末年在外国银行的带动下,才得以发展。在历史上当面对战争时,所使用的往往是滥发货币,而不是国债。

在欧洲,银行、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的出现比中国早得多。欧洲小国林立,国际贸易、战乱冲突使君主经常面临筹集大额资金、分散风险的压力。随着新兴阶层的兴起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君权受到议会、民众越来越大的约束,“无代表就不交税”,君主难以肆意挥霍国库资金,往往通过市场发债、向银行借款等方式筹资,促进了现代银行制度、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政府债券诞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全方位的债券市场在13世纪就已出现。欧洲国家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和15世纪以后大航海时代的对外扩张,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股份公司、股票、保险等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发展。

而中国在金融手段、投资工具缺失的情况下,黄金等公私财富只能窖藏,无法用于放贷增利,也不利于发挥黄金作为市场流通手段的重要作用。

黄金价值高,便于分割和携带,在大额支付和长途运输当中发挥巨大优势。世界上金币出现在吕底亚也是有其原因的,吕底亚地处横跨东西方、连接爱琴海与幼发拉底河乃至远东的交通要道,贸易与商业发达,产生了对贵金属货币的较大需求。

贵金属铸币的出现,以及克洛伊索斯统一币制,极大地促进了吕底亚的国内贸易,也推动了该国与东西方及南部国家的贸易和思想观念交流。古雅典粮食难以自给自足,对从黑海沿岸等地进口粮食的依赖很大,罗马帝国的疆土不断扩大,各地区需要互通有无,催生了地中海沿岸贸易以及较为标准化的金银币的广泛使用。

中国最早的扁平块状黄金货币——爰金出现在战国时的楚国,与当地多产黄金有很大关系。我国黄金矿藏和产量总体很有限,宋代黄金年产量不过400至600公斤,不及罗马帝国一个富裕行省的产量。而且,可能有黄金矿藏的大片田地山林被官员、豪强所占,影响黄金产出。东汉时,许多豪强世族、贵族外戚或富商成为大地主,占有大片山林川泽;西晋时官员按官阶占田,魏晋时强宗大族为逃避五胡乱华来到南方,在长江边的丘陵地带占据大片山泽。

到唐代,土地多为富豪强占。这造成金矿未能得到集中有效的开采,影响黄金供应。二是东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与道教一样盛行,庙宇道观中塑像、法物、装饰等用金极多。这种情况在南北朝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汉朝廷将大部分黄金用于赏赐,同时令诸侯进献黄金用于祭祀,这使黄金多集中于上流社会,较少流入民间。此外,黄金还大量作为帝王陵墓陪葬物。四是东汉以后社会风气渐趋奢靡,黄金多用于制造金银器物和工艺品,到南北朝时此风尤盛。这影响黄金发挥市场流通手段等货币职能。

我国长期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规模均有限,市场分割,对黄金货币的需求不旺。即使在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朝,也只有开宝年间货币经济有所发展,官员月俸完全用现钱支付,而初唐、晚唐实物经济的占比都较大,月俸大量是禄米等实物。

明清很多时期实行“海禁”,抑制了外贸发展和当时国际通行的贵金属币的使用。虽然在汉代、唐宋经济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较为兴盛,我国较多开展外贸的地区也用金银作为市场流通手段,但可能是由于外贸占比较小,全国其他广大地区仍是封建小农经济,作为大额支付首选的黄金难成气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