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商山四皓

公元前197年,距离楚汉相争刚过去五年左右,天下正值百废待兴之际,汉高祖刘邦看着最宠爱的戚姬,颇像自己的儿子刘如意,暗自思忖,决定换掉性子软弱的太子刘盈。

刘邦把这想法一说,立刻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毕竟太子刘盈并没有做错事,换太子兹事体大,如果仅凭刘邦喜好随意更换,那岂不乱了套。连口吃的周昌都被逼急了,但群臣的反对并没有动摇刘邦的想法,也因此,吕后感到十分惶恐焦虑。

而后张良献策,教太子去请来四位隐居高人出山,在一次宴会中,刘邦瞧见这四位高人站在太子一队,大吃一惊,竟然真的取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而能让刘邦轻而易举放弃念头的这四位高人,便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传为秦末隐士,原先是秦始皇时的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因为秦政暴虐,这四位能人放弃官职,隐居在商山,过着“岩居穴处,紫芝疗饥”的生活。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实在是很有玄奇色彩,但关于这四人的事迹,在《史记》、《汉书》、《高士传》等典籍中,均能见到记载。《陈留志》中点出了商山四皓的身份,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姓庾,字宣明;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绮里季,姓吴名实。

后来曹植曾作诗《商山四皓赞》:“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应命太子,汉嗣以宁。”对商山四皓促进了汉朝王室得到安宁的事迹加以赞赏,如此种种,这四位高人显然在当时就十分受瞩目了。

商山四皓在当时,就相当出名了,在刘盈请来四皓之前,刘邦早就听闻了四位隐士的美名,曾经邀请过他们,但商山四皓并没有接受。然而刘邦很尊重隐士,也一直很敬老用老,也因此,张良抓住这一点,为吕后献出计策,让太子诚恳地请来四皓。

不管历史上对商山四皓站队太子一事出了多少力抱有何种疑问,不可否认的是,四皓的出山,动摇了刘邦的决心。

一方面,四皓作为秦地士人代表,有很高的声望,刘邦颇受轻士名声所累,对于四皓自然会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四皓所支持的太子刘盈有着“立嫡不立庶”的合理性,在继承问题上,刘盈这一边显然更占理;此外,汉初社会尚未稳定,秦末大乱、楚汉相争过去没多久,维持社稷稳定正是当下大事,如果因为太子之争重新引发矛盾,后果将不可想象。

刘邦出于偏爱注定不是人心所向,而这也是商山四皓得理所在,因而后世对四皓的做法普遍持肯定态度,常常对他们这种遁世脱俗的隐逸风度,以及拱卫储君的事迹作诗文图画赞赏。

除了前面曹植的诗外,李白也曾作诗《商山四皓》:“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唐人许浑题诗:“峨峨商岭采芝人,雪顶霜髯虎豹茵。山酒一壶歌一曲,汉家天子忌功臣。避秦安汉出蓝关,松桂花阴满旧山。自是无人有归意,白云常在水潺潺。”

宋代释道璨有诗:“橘大天地窄,眼高秦汉小。一片隐沦心,商山青未了。”像这样的评价,历朝历代都能找到许多。

商山四皓主题图

在书画界,商山四皓也是个很受欢迎的主题,画家们多想象商山四皓的隐逸生活,以日常景象刻画四皓的遁世脱俗。

这幅元代的《商山四皓图》轴中,高山流水,林木繁茂,山中云雾缭绕,环境清幽,颇有种仙山的感觉。左下角有一队人马,正在和童子对话,显然,这是前来求见四皓的人。

佚名,故宫博物馆藏

而画面中间右侧,在树木山体之中,两位老者正在对弈,一名老者拄杖观棋,上方又一老者正拄杖而来,其余为童子、仆人三名。显然,这正是四皓幽隐恬淡的隐逸生活。

明代画家王齐翰在《商山四皓图卷》中,刻画了四位如“老顽童”一样自在恣意的四皓形象。画面上四位白发老席地而坐,坐姿随意,两位在谈古论今,神情欢乐;一位倚靠在案桌上,以一种洒脱的姿势读文赏画,悠哉自在;还有一位更趴着小憩。

另有四位书童烧水端茶,一切井然有序,此处山清水秀,山上猴子、仙鹤随意可见,呈现出一派幽静清逸之气,将四皓避世绝俗的隐居生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四皓在人们的心中,是高隐和道德文化的象征,也是文人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寄托,他们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引起深刻的共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