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启超、钱穆、胡适,到任正非、曹德旺、李嘉诚......沿着时间线往下细数他的崇拜者,足足能凑够大半本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
道理并不难解释,因为这位在不招皇帝待见、不得同僚支持、资质平庸、身体不好、时运不济的湖南老乡,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如何“成事”的人。

时间倒退150年,曾国藩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事。他只是觉得非常自卑。


来自湖南湘潭的曾国藩,本以为自己是来翰林院拥抱梦想的,但梦想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翰林院里,长得土头土脑,又说着一口难懂的湖南话的曾国藩根本没法跟京城士人们谈笑风生。
更何况,完全靠死读书才考进翰林院的曾国藩,除了四书五经八股文之外几乎什么书都没有看过,气质和观念都庸俗不堪。
但和60多年后一个几乎与他有着同样困境,整天泡在大学图书馆里苦读的湘潭老乡不同:
曾国藩的拖延症,已经到了几乎不可救药的地步。
立志要苦读的曾国藩,在日记里诚实地记录下了他在翰林院时的日常:
睡到自然醒、串门、聊天、喝酒、下棋;“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觉过了四十余天”。
曾国藩很笨,记性和领悟能力很不好。
有一个曾国藩在世时就在流传的笑话:曾国藩少时挑灯夜读,有贼人趴在房梁上等着他背完熄灯好下来偷东西,但贼人听曾国藩念书听到自己都背下来了,曾国藩还在背开头。熬了半夜的贼人怒火中烧,跳下房梁就对着曾国藩一通背诵,然后愤愤而去。
他的天资一直是个巨大的“槽点”,即便是骨灰铁粉梁启超,也只能委婉地评论道:“在晚清其他中兴之臣中,曾文正公并不以天资而著称”。
但是曾国藩他很清楚自己到底有多笨,知道自己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为了能够洗心革面,苦读修心,他用了极大气力把自己所有不堪的爱好都戒了一遍,甚至砸掉了自己抽了快二十年的水烟,立志从此绝不抽烟。

“能戒烟、无事不可成。连烟都能戒的人,要敬畏,要小心“。
但曾国藩并不敬畏自己,他实在找不到什么能够让自己敬畏的事情。京官十年,虽然官做到了礼部侍郎,但是曾副部长除了欠了几千两银子之外,实在没有做出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向家里去信说:觉得后悔走入仕途,觉得自己在官场如同废物,等到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他就辞官回家种地。
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年方20的咸丰皇帝继位,登基之初,这个看上去颇有雄心壮志的少年君主就准备搞点大事情,下旨要求群臣给朝廷提意见“据实直陈,封章密奏”。

曾国藩激动地写了好几道疏文,咸丰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平淡。同僚们到是响应活跃,纷纷主动地拉黑曾国藩,毕竟这几道上疏几乎把整个京官群体骂了一遍。
最后,曾国藩直接写了一道给皇帝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内容共有三个要点:
“皇上你光小事精明、大事太糊涂;皇上你光说漂亮话,做事不实际;皇上你光自作主张,只爱听好话。”
这篇上疏收终于获得了回应,咸丰认真地思考了下要不要把曾国藩投进刑部大牢,科以重罪。在几位大学士的反复苦谏下,曾国藩逃过一劫,但咸丰从此和他结下了一生的梁子,整个咸丰朝,曾国藩几乎都再也没得到来自朝廷的正面支持。
同僚排挤、上司厌弃、收入低微、负债累累、一身是病。京官十二年,曾国藩混到就算是回家种田,都不知道从哪里去筹措路费。
一个有理想、想做成点事儿的人,能遇到的最惨地步也就是这样了。
但他的掉落最低谷的人生却也就此开始一路向上反弹了:
虽然朝廷但除了虚衔之外什么都没给,虽然练兵时几乎被不满的绿营士兵一刀砍死;虽然满怀信心的第一次出战就折损了半数人马,绝望到跳河自尽;虽然正在战事紧要关头,被自己保举的官员突然彻底截断了给军队输送的军饷与粮草……
但他还是孤身一身在政敌环伺的长沙雷厉风行地解决了治安问题;自筹经费,顶着私自练军的巨大压力独自训练出一支新军;带着自己的军队打败了已经横扫几省的太平军,不得不说,湖南蛮子打起仗来还是没话说;从一个没有品级,没有官位,只有一张“协办团练”委任状的丁忧士人,跃升成节制数省的总督,官位居极品,进无可进……
一个接一个看似无解的逆风局,都被他硬生生地完美翻盘了。
有清267年来,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者,只有曾国藩一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