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們在面對困難甚至絕境時,都勇往直前,死不旋踵,比如蘇軾在變法派如日中天時,即使被一貶再貶,仍然能守住本心,堅持己見,而王安石在面對各方質疑,甚至功敗垂成受天下責難的時候,毅然承擔責任,挺起雙肩扛千鈞之力,這都說明他們膽力過人。金陵分手後,蘇軾與王安石保持着書信往來,談詩論文,相互唱和,兩個人在後半生變爲知己,也算人生一大快事。

宋神宗的時代,政壇波譎雲詭,在新法與舊法的針鋒相對中,誕生了無數恩怨情仇,其中尤以蘇軾和王安石的友誼最激盪人心。


蘇軾與身居相位的王安石在變法問題上政見不合,被排擠出朝廷,外放作地方官,起初任杭州通判,繼而改任密州、徐州,不久貶官黃州、常州。

蘇軾仕途坎坷,屢遭政敵打擊,可他天生豁達,雖然顛沛流離,但不怨天尤人,總以文章和詩詞直抒胸臆,心中的塊壘,腹內的鬱結,藉着文字化爲長嘯,自得一番情趣。


公元1084年7月,蘇軾從黃州赴汝州上任,在路過金陵的時候,特意去拜會了因變法失敗而賦閒在家的王安石。

在長江岸邊,蘇軾遠望,只見一位老人騎着毛驢在荒山上踽踽獨行,他鬢髮參差,掣襟露肘,散發出英雄遲暮的悲涼感,這人就是王荊公王安石。

蘇軾走上前去,慨然嘆道:我還是想看看先生之前英姿勃發的樣子啊!


王安石攬繮下驢,執手蘇軾,兩個人在江邊走走停停,說了些半輩子都沒有說明的心裏話。

本來,兩人都是一心爲國,雖然政見不合,但互相欣賞,只是礙於身後的勢力,始終拿捏着雙方的距離,現在王安石遠離廟堂,蘇軾外地任職,沒有了俗務所累,他們百無禁忌,無話不聊。

半生的恩怨,最終化爲岸邊清風,大袖一甩,消散不見,兩個人從對頭變成了知己。

王安石勸蘇軾:你不如就在金陵買幾畝薄田,我們相鄰而居,在山水之間忘掉凡塵俗念。

蘇軾仰天大笑:先生這話遲了十年,當年要是我們懂得這些,哪有後來的事啊!


蘇軾後來將他們的這次會面寫成了一首詩,這就是《次荊公韻》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作爲後輩,蘇軾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對王安石的傾慕之情,當然,王安石也對蘇軾的人品和學識讚賞不已。金陵分手後,蘇軾與王安石保持着書信往來,談詩論文,相互唱和,兩個人在後半生變爲知己,也算人生一大快事。


東漢劉劭在《人物誌》中說:

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

蘇軾和王安石都可以算英雄,他們文成倚馬,技擅雕龍,二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聰明秀出一點不算過譽。

他們在面對困難甚至絕境時,都勇往直前,死不旋踵,比如蘇軾在變法派如日中天時,即使被一貶再貶,仍然能守住本心,堅持己見,而王安石在面對各方質疑,甚至功敗垂成受天下責難的時候,毅然承擔責任,挺起雙肩扛千鈞之力,這都說明他們膽力過人。


蘇軾和王安石是英雄,英雄自然惜英雄,所以他們在金陵一晤,相逢一笑泯恩仇,蘇軾藉着豪情上湧,寫成了《次荊公韻》,他們胸襟坦蕩的友誼,正如同《笑傲江湖》中的那句: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