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國時期,西北(西涼)最後歸了魏國,壯大了魏國的實力——在《三國志·戰略版》中,如果選了西涼爲基地,就能獲得騎兵的加成,應該利用這個優勢儘早向外開拓,以免受制於人。先拿下洛陽,然後走了先關東,後隴蜀,西和東攻的路線,先消滅今山東省境內的各路勢力,向北掃平漁陽,最後再向南方和西北、西南進發,後面都打得相對輕鬆,是由河北、山東起兵,統一中國的典範。

【軍武次位面】:楊樹

你的家,在哪裏?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英雄輩出,廣袤的國土如同巨大的舞臺,上演了一部又一部風雲激盪的大戲。

大戲雖多,主題幾乎只有一個:統一。

自從秦並天下以來,那些在亂世中崛起的各方諸侯,心懷統一大志才能笑到最後,否則必然被滅。

雖然遊戲規則早已變了,但這種豪情壯志卻是值得回味的。比如軍武菌,在玩三國類的遊戲時,從來都是把起兵地點設在自己的家鄉,總想着從老家打出去一統天下,至於軍武菌的老家是哪裏嘛……不告訴你!

▲曾經的一條留言,對丞相的惋惜溢於言表

1

西南,不可坐守

如果你出身在西南地區,多半會選擇蜀漢、益州、巴蜀,把自己代入劉備、諸葛亮這樣的角色中,並且企圖在遊戲中顛覆歷史,實現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壯舉。

這個選擇,難度是比較大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得,綜合國力與魏國差距太大是主要原因。蜀漢舉傾國之力北伐,魏國只需動用關中的軍備糧餉即可應對,難以從軍事上撼動魏國根基。反過來,如果魏國全力壓過來,縱有天險也很難抵擋。

▲以人口論,蜀漢不及魏國四分之一

在清初學者顧祖禹所著的軍事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有“四川非坐守之地”的評價,把這個結論放大到西南地區,也基本成立。

諸葛亮當然也知道這一點,而且《隆中對》“跨有荊益”,兩路出兵的規劃也只剩一路了。爲了搏取那百分之幾的可能性,他需要把整個蜀漢都高效動員起來,一切圍着軍事轉,可謂“先軍政治”或“先軍經濟”——蜀漢的兵、吏佔總人口的比例(約15%),不要說在三國,就是在整個古代,也是比較高的。

在諸葛亮的治下,蜀軍紀律嚴明,軍事過硬,進退有據,組織度或許是三國中最好的,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又是中國最好的山地戰部隊兵源。

▲《三國志·戰略版》中對無當飛軍的設定非常符合歷史

蜀漢的確有一支山地部隊“無當飛軍”,以南中、青羌的“夷人”爲兵源,共有五部,指揮官爲名將王平。他們精於弓弩,善使毒箭,在山區如履平地,甚至也能上馬作戰,簡直就是魏國騎兵的天敵。

第四次北伐中,王平率領三千無當飛軍,在一比二十的懸殊比例下,不僅頂住了魏軍的猛攻,還射死了魏軍大將張郃。在更多的時候,蜀軍只是因糧少退兵,只要是野戰,通常是魏軍大敗,司馬懿經常不敢接戰,被譏爲“畏蜀如虎”。

▲諸葛亮就是蜀漢的CPU,一旦停轉,整個系統就熄火了

但蜀漢與魏國相比,更關鍵的差距並非國力,而是人才。諸葛亮死後,軍政合一變成了軍政分離,無人再能統攝全局。

軍事人才就更缺了,蜀漢後期的將領中,只剩姜維還有“克復中原”的志向和才幹,其餘將領中,有實戰經驗的只有廖化、張翼等少數,他們還反對北伐,且能力也遠較關張馬黃爲差。姜維幾次有限的出征都要把張翼帶上,以免他出工不出力,甚至還要起用六十多歲的降將夏侯霸——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基本成立。

▲姜維缺“政治”,大抵符合歷史

在《三國志·戰略版》中,巴蜀除了在鐵礦和糧食產量有加成外,就無其它優勢了,這是比較符合歷史的設定。選了這裏,你必須得好好經營,練出精兵,然後等待對手出錯隨時出擊。

▲劉邦統一的大致路線

劉邦,就是從蜀地(漢中)出發,奪取關中,進兵關東、河北,最後君臨天下。這至少說明,有困難不等於沒可能,對手不會永不出錯,但機會來了,你得抓得住。當然,像無當飛軍和藤甲兵這樣的特色兵種,也是值得好好利用一下的!

2

坐斷東南戰未休

如果你出身於華中、東南地區,更有可能選擇東吳爲根據地,代入孫策、孫權、周瑜的角色中。

▲東吳面積不小,但有效部分不多(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當代中國,這是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個大區,但在古代,這裏可不好統治。

吳、越、楚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以好戰聞名,漢朝北擊匈奴也有荊楚勇士參與,表現不俗。漢末三國,這裏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蠻夷”,比如“武陵蠻”和山越人,給東吳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東吳的地盤從長江到珠江,看着不小,其實真正能有效利用的,主要還是長江中下流,在嶺南(兩廣)等地帶只能使用羈縻統治,收不上來幾個錢。放眼望去,老老實實種田,又能當兵的農民其實不多——東吳的經濟基礎並不算好。

爲了開拓可供實用的領土,從孫策到孫亮,歷時62年,5次用兵,終於擊敗閩地(福建)的山越人,使之從部落民變成可以耕戰的編戶。除此之外,東吳還實行全軍皆農制度,以增加糧食產量,士兵“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諸有事,責其死效”。

▲東吳人口約爲魏國的一半

憑藉這一系列操作,再加上長江天險(地利),使東吳得以立於東南。但東吳好像對統一天下沒什麼興趣,對魏蜀的勝仗都是防守,孫權稱帝最晚,也沒有像諸葛亮那樣主動出擊。

這主要是因爲這一地區地形複雜,豪強衆多,文化差異大,經濟開發又需要很長時間,要捏合成一個整體是有難度的,東吳那會兒還辦不到——孫權統治後期直至亡國,東吳內部矛盾多發,大案不斷,殺伐頗多,自家都搞不定,實在沒有心思,也沒有餘力北上。

東吳內鬥的典型首推“二宮之爭”,孫權長子、次子死後,三子孫和被立爲太子。但孫權又極寵四子孫霸(魯王),形成二子爭儲,全國官員和將領也分爲兩派互掐,朝堂烏煙瘴氣。東吳後期孫權安排的輔政大臣又開始內鬥,諸葛恪被滅族,孫亮成年後被權臣孫綝廢黜,然後孫綝又被殺……如此循環,直到滅國。

表面上,這無非是宮鬥權鬥,但實質上是內部各路豪門大族尋找利益代言人的結果,因爲沒有傳統的政治合法性(魏受禪讓,蜀漢姓劉),這種鬥爭就格外慘烈且露骨。

現在假設東吳內部沒問題,要統一,應該怎麼辦?後來東晉的劉裕北伐可以作爲參考。

▲劉裕第一次北伐,水路(藍色)起了很大作用

劉裕兩次北伐,第一次滅了盤踞山東的南燕,第二次滅了據有關中的後秦。劉裕北伐的特點是充分利用了水路,滅南燕是從健康(南京)出發,率舟師經淮水、泗水到達下邳(邳州)登岸,然後走陸路直搗廣固(青州),水路大概省了一半路程。

滅後秦,劉裕兵分五路,從襄陽、淮南(壽縣)、建康出發,殺向關中。大將王鎮惡率舟師從黃河溯渭水而上,很順利的進至長安北門的渭橋,然後棄船登陸,攻克長安,這是南北朝時期南方軍隊取得的最大戰果。

▲南北對峙,前線在淮河流域,合肥作爲戰略支點非常關鍵

回到三國時期,在赤壁之戰後,魏吳在合肥一帶反覆拉鋸,共進行了五次戰役,因爲無論對哪一方來講,都是基地和屏障。最終的結果是魏國將合肥牢牢守住,其中第二次戰役(逍遙津之戰)中,親征的孫權還險些喪命——從地利角度看,沒有合肥,東吳無法實施北伐。

直到1000年後,朱元璋才終於集齊了各種條件,從長江流域出發,首次實現了由南向北的統一。

如果你選擇了這片地方爲基地,首先要做的是整肅內部,善用長江地利和水軍優勢,爭取前出淮河流域,奪取更大的地盤,再圖天下。在《三國志·戰略版》中,選了江東,將獲得弓兵和名聲的加成,還能得到“錦帆軍”這個特色兵種。

此兵種來自於東吳名將甘寧,他少年是“遊俠”,善使弓箭,長於水上作戰,人稱“錦帆賊”,投奔過劉表和黃祖,最後歸了孫權。在《三國志·戰略版》的設定中,“錦帆軍”將增加弓兵的威力,如果是甘寧統領,還有士氣上的加成,選了江東,這可得好好利用一下!

3

西北,武力爆表的衝擊

相比之下,由北向南的統一,出現的更多也更早。

▲西涼,出中國最好的騎兵

如果你出身西北地區,應該更加同意這一點,因爲中國第一次統一就是來自西北,由起源於甘肅,強盛於陝西的秦國完成。西漢、唐朝統一中國,也是先拿下關中,再進取全國。在三國時期,西北也有強勁的諸侯,董卓、馬騰、馬超這樣的狠角色。

西北出良馬,以騎兵見長,有草原大漠,有關中險要,有遊牧有農耕,所以西北人能騎能步,也更樸素和喫苦耐勞,直到唐代,杜甫還在《兵車行》中說“況復秦兵耐苦戰”。

▲戰鬥力太強,容易變成純粹的軍閥

不過,那個時代的西北軍樸素的另一面可能就是勇有餘而政治不足。三國時期的西北諸侯,無論是董卓、韓遂還是馬騰父子,都缺乏政治頭腦。

騎兵在古代相當於今天的裝甲部隊,要火力有火力,要機動有機動,所以一支部隊可以頂得上數倍步兵的戰鬥力。在漢末魏晉時代,西北的涼州水草豐美,是最優質的養馬場,來自中亞的優良馬種在這裏蓄養生長,爲騎兵部隊提供了速度和耐力最佳的坐騎。西涼鐵騎可能是曹操在軍事上遭遇的最強之敵了,還險些要了曹操的命。

西北地區,尤其是隴右(寧夏、甘肅),雖然西漢即已入中原王朝版圖,但因靠近羌胡,遠離政治中心,多遊牧少農耕,民風剽悍好鬥卻很少讀書,所以西北軍更容易從政治和謀略上被打敗——曹操脫險後,利用西涼諸將不團結的弱點,施以離間計,瓦解了西涼聯盟,各個擊破,奪下了關中。

▲由涼州入關中進中原,中國統一的經典路線

因此,從西北統一中國,更需要有強大的領袖人物,最好是在強大的外壓下由內部產生,如秦始皇、唐高祖那樣。

唐朝的統一就是始自西北,李世民在淺水塬(陝西長武縣)擊敗軍閥薛仁杲,一舉平定隴西,佔據河西四郡。然後以關中爲基地,消滅盤踞山西的劉武周,再兵發洛陽,圍點打援,將王世充和竇建德一舉拿下,控制了黃河流域,最後再向南擴張就勢不可擋了。

在三國時期,西北(西涼)最後歸了魏國,壯大了魏國的實力——在《三國志·戰略版》中,如果選了西涼爲基地,就能獲得騎兵的加成,應該利用這個優勢儘早向外開拓,以免受制於人。

4

什麼都不缺的地方,更需要團結

魏國的基本盤在華北、河南、山東一帶,如果你生在這些地方,可能更願意成爲曹老闆的粉絲。

▲魏國的基本盤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這一片地方,是當時中國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地方,而且地勢平坦,容易耕作,也容易運輸,內部人、財、物的調運成本更低。而且,這裏被儒家文化高濃度浸泡了四百多年,又是當時開化時間最長,教育最普及,組織度最好的一個大區,人民的服從性好,更容易不斷產生人才。

▲同爲三國後期武將,鄧艾的設定比姜維更均衡

有這樣好的條件,魏國是三國中經濟得恢復最好最快的一家。

因爲人口充足,是蜀漢的4倍,東吳的2倍,佔的還都是好地方,所以也不用收太重的稅。根據現在的推算,雖然屯田制下的農民要與國家五五分成,但自耕農只需交納1/16的收入,負擔不重,這反過來又刺激了自耕農的積極性,進一步打牢了經濟基礎。

魏國的外敵在硬實力上都不足爲患,危機反而來自朝堂,最後給司馬家做了嫁衣裳。所以,要以這一片土地爲基礎奪天下,就得先解決“創業團隊”的團結問題,需要領導人有較高的統御力和人格魅力。在大體差不多的地理條件下,劉秀成功了(很團結),袁紹失敗了(不團結),曹操算成功了一半(有隱患)。

▲劉秀統一路線,由華北而中原,再圖江南

漢光武帝劉秀的成功顯然更具參考價值,他被更始政權委任到河北(黃河以北)後,就以此爲基地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先拿下洛陽,然後走了先關東,後隴蜀,西和東攻的路線,先消滅今山東省境內的各路勢力,向北掃平漁陽,最後再向南方和西北、西南進發,後面都打得相對輕鬆,是由河北、山東起兵,統一中國的典範。

但前提就是劉秀的團隊是沒問題的,劉秀既不專橫自負,更不殘暴好殺,部下都樂於爲之效力,相互之間的矛盾也很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只能是另一個袁紹了。

▲《三國志·戰略版》中的“虎豹騎”,曹家專屬精英部隊!

在《三國志·戰略版》中,如果你選了這片地方,將獲得名聲的加成(統治力高),槍兵、盾兵會小有提升,適合穩紮穩打,憑實力碾壓,就像三國歸晉那樣一統天下。而且,還會得到“虎豹騎”,這可是曹魏最精銳的騎兵,指揮官都是曹氏(曹純、曹休、曹真),實戰成績更是不俗,擊滅袁紹,北擊烏桓,平定西涼,“一日一夜疾行三百餘里”追擊劉備的也是這支部隊。

在遊戲中,擁有了這個兵種,全體部隊的武力值和發動率都會提高,如果是曹純統領,還有加成。這樣的精銳,想必在你的統一大業中,還是能派上大用場的。

▲從貧瘠無險的大漠崛起,蒙古帝國幾乎統一了亞洲

講到這裏,你可能會產生“地理決定論”的印象,但如果翻看整個中國歷史就會發現,英雄是不問出處的,即使在那些偏遠之地,一樣可以成就大業——生在草原大漠的成吉思汗,開創了蒙古帝國;起於白山黑水的努爾哈赤,成就了大清帝業;蔡鍔將軍雲南舉事,打垮了袁大頭;孫中山廣東起兵,擊敗了北洋軍閥……

因爲人,纔是最重要的因素!

▲關中四塞之地,地利已是很好,但也不保證能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