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李飛刀 來源:功夫財經

上證指數今年29歲了,馬上而立之年的它面臨指數編制,是好事嗎?是好事,一切尊重流動性的改革都是值得鼓勵,但指數編制的問題並不是指數十年不漲的理由。

目前國際主流的指數編制方法,包括我們的滬深300、中證500等都已經按照自有流通市值加權平均,但上證指數還是沿用了早期的總市值加權計算。

所以是總市值加權計算有問題麼?納斯達克指數也是總市值加權,並沒有出現因爲總市值加權法就導致了指數長期不漲的問題,事實上納斯達克指數走出了大牛市,甚至在今年的股災之後又反彈至了前高的位置。

我們的滬深300、中證500雖然採用自有流通市值加權平均方法,和上證指數的近10年的走勢並未出現較大的出入。

總市值加權的編制方法最大問題在於會增加指數的波動性。尤其是大市值的公司上市之後,若採取總市值加權,在上漲時誇大收益率,而在下跌時誇大損失,類似於上了槓桿。市值加權具體方式的不同,可能在一定範圍內使得指數的收益率有所不同,但不會改變指數的長期表現趨勢。

1

股市十年不漲的真相

所以指數十年不漲的真正原因不是A股市場太差,也並不是指數編制方法的問題,而在於06-07的大牛市有多家大象級的企業在高位高溢價上市,比如那個年年被人嘲笑的神油。根據券商統計,2005 年時,上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在 2.9 萬億,2006 年提高 8.3 萬億,其中有 3.8 萬億市值是在 2006 年新上市的(佔比 46%),2007 年總市值進一步提高到 31 萬億,其中有 13.5 萬億市值實在 2007 年當年新上市的(佔比 43%)。

而那兩年發行的股票中有一多半的都是傳統行業的公司,恰好在那個時期也是他們的鼎盛時期,由於權重佔比較大,所以此後的十幾年市場都在爲它們的估值消化去買單。

06-07上市的 39 家中大型公司,上市後一個月後的總市值是 14.9 萬億,今年 5 月底的總市值僅有 9.4 萬億元。相當於十幾年沒有創造出價值,所以佔較大權重的它們怎麼能讓指數大漲呢?

倒也不能說是沒有創造出價值,它們一直在不斷的去殺估值,從市盈率中位數 59 倍,到今天的 8.6倍。

看到這裏你應該有點明白了也有點氣憤,“媽的,都是他們惹的禍”,我覺得這也是典型的在投資方面不成熟的表現,雖然指數不漲,但也並沒有阻止很多成長性的好行業走出穿越牛熊的行情對不對?十倍股比比皆是。

2

產業比重正在悄然改變

雖然指數十年不漲的本質不是編制的問題,但從新探討指數編制的方案是個好事。過去的計算方法無法準確反映實體經濟,特別是消費升級、製造業升級、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的客觀變化。

這十多年,行業所佔的市值比重其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從券商統計的這個市值構成的圖標中能清晰的看到,過去佔比23%的能源板塊如今佔比只5%,過去僅佔2%的信息技術目前佔比達到14%,這反映的就是產業的變遷過程。

而這部分的傳統行業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小,從美股的歷史來看,許多股票在20世紀20年代是藍籌股,但是再也沒有從大蕭條裏緩過來。這麼多年的估值消化可能已經反應的差不多了,再加上構成結構也更加多樣化,我大概會判斷近一兩年內大概率會有指數行情出現,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好。

近期市場又對上證50和滬深300的部分品種進行了換血。

(圖片來源:招財大牛貓)

所以嘛,指數需要不停止地進行更新,提醒我們產業和企業的生命週期和淘汰法則,市場永遠會朝着最好的方式運行。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