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允熞是朱標四子,生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文元年(1399年)被封爲衡王,朱棣登基後降爲懷恩王,就藩建昌,九月同其兄長朱允熥一起被召回,廢爲庶人,關於鳳陽,直到永樂十二年(1414年)被幽禁致死,終年29歲。而更難得的是,太子朱標性格寬厚仁和,處事公允,得到了大臣們和兄弟藩王們的一致尊崇,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有過錯,被朱元璋懲處,都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得他們免受責罰。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時立嫡長子朱標爲皇太子,以爲國儲。


朱元璋與太子朱標,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關係最好的一對皇帝父子。早在稱吳王時,朱元璋便爲朱標請來了當世大儒宋濂爲老師,學習經傳。

當了皇帝后,朱元璋對朱標更是寄予厚望,選拔了一大批開國功臣兼領東宮之職,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御史中丞劉基劉伯溫兼贊善大夫,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事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等等,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文臣武將們輔佐。


歷朝歷代,皇帝對太子如此信重者絕無僅有。而更難得的是,太子朱標性格寬厚仁和,處事公允,得到了大臣們和兄弟藩王們的一致尊崇,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有過錯,被朱元璋懲處,都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得他們免受責罰。

成年後的太子朱標也讓朱元璋非常滿意。洪武十年(1377年,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便令一切政事並啓太子處分,然後纔可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羣臣,聽斷諸司啓事,以練習國政”。

但可惜的是,朱標體弱,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巡視陝西回京後不久生病,次年便因藥石不治而亡,終年僅36歲。


朱標生前娶開平王常遇春長女常氏爲妻,生有朱雄英(1374年—1382年,早夭,死於朱標之前)和朱允熥二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生朱允熥時難產而卒,諡曰“敬懿皇太子妃”。

常氏死後,朱標將妾室呂氏扶爲正妻,呂氏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還有一子早夭,未序齒。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呂氏所生朱允炆爲皇太孫,而棄朱標嫡子朱允熥不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繼位,因強勢削藩逼反燕王朱棣,是爲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爲帝。當是時,朱標妻子呂氏,以及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三個兒子尚在南京,而朱棣又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

朱棣當了皇帝后,將本是皇太后的呂氏封號復爲懿文太子妃,並將其遷往懿文陵居住,爲朱標守陵。永樂四年(1406年),懿文陵突然失火,呂氏死於其中,終年僅47歲。

朱允熥是朱標第三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比朱允炆小一歲,但他是常氏所生,爲嫡子。朱允熥一出生便被封爲郡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娶兵馬指揮趙思禮之女爲王妃,建文元年被朱允炆封爲吳王。吳王本是朱元璋稱帝前的封號,這可能是朱允炆對他的一種補償吧。


靖難之役後,朱棣封朱允熥爲廣澤王,就藩漳州,同年九月召回,降爲庶人,並幽禁於中都鳳陽。永樂十五年(1417年), 因牽扯谷王朱橞誣告崇寧王朱悅燇爲“建文君”一事,朱允熥暴卒,年僅39歲。

朱允熞是朱標四子,生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文元年(1399年)被封爲衡王,朱棣登基後降爲懷恩王,就藩建昌,九月同其兄長朱允熥一起被召回,廢爲庶人,關於鳳陽,直到永樂十二年(1414年)被幽禁致死,終年29歲。

朱允熙生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建文元年被封爲徐王,南京城破後被朱棣封爲敷惠王,後改爲甌寧王,因其年幼,未就藩,跟隨母親呂氏一起爲朱標守陵。永樂四年(1406年),與母親一起死於懿文陵火災之中,年僅15歲。


除了他們外,朱標還有四個女兒,長女江都公主嫁於長興侯耿炳文子耿璇。耿炳文本是靖難之役中抵擋朱棣的主將,朱棣稱帝后的第二年被彈劾,畏罪自殺,其子耿璇坐罪死,江都公主也因憂慮過度而死。剩餘三女中,次女和三女記載不詳,四女南平郡主一直未嫁,於永樂十年(1412年)去世。

以上,早年朱標雖對弟弟朱棣仁厚友愛,朱棣對他也是恭敬有加,但牽扯到皇位之爭後,這一切在朱棣眼中都不再重要,曾經兄長的夫人和兒子,也都成了自己皇位的可能威脅者,於是都被他關了起來,嚴加看管,一直到他們都死於其中。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