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評價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成立暨2020東莞龍舟月啓動活動,規格高、覆蓋面廣、意義深遠,又一次把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推向新的高度。中堂鎮文廣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屆時,中堂將舉辦線上龍舟民俗文化節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起龍”儀式、線上龍舟體驗、龍舟民俗文化節條漫、龍舟民俗文化圖集、龍舟知識短視頻、龍舟民俗文化座談會、文化展覽、傳承人龍舟民俗公開課等,“通過新媒體傳播,創新活動的組織形式,展示中堂龍舟民俗文化,營造節日氛圍。

“四月八,龍船兜底挖。”5月30日上午9時許,伴隨着鞭炮聲,來自萬江街道的多名街坊裹着雨衣,光着腳丫,掄起鏟子下河起龍……這是萬江滘聯社區連續第四年舉行的起龍儀式現場。隨着起龍、洗龍等步驟完成,也意味着東莞正式進入“龍舟時間”。

東莞賽龍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因爲持續時間長,東莞賽龍舟時被稱爲“龍舟月”。在此期間,“百舸爭流、千舟競發”的熱鬧場面將在莞邑大地接連上演。受疫情影響,儘管今年部分鎮街取消了賽龍舟活動,但龍舟活動舉辦的形式得到了創新,將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一步豐富“東莞龍舟月”的品牌內涵。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薛屏 李玲玉 何建文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擦亮名片

線上線下相結合展現龍舟魅力

“咚,咚,咚……”河面上,萬江精英龍舟隊的隊員們正在進行訓練表演,水上浪花飛濺,龍舟劈波斬浪,盡顯當地龍舟魅力。

5月30日下午“文化四季·四季如歌”系列直播的第八站走進萬江,萬江宣傳教育文體局副局長、萬江文化服務中心主任王文利和南方+主播一起扒龍舟、品嚐龍舟美食,感受傳統習俗帶來的別樣樂趣和文化體驗。直播活動當天南方+平臺收到許多網友留言、點贊,進一步增強東莞龍舟文化互動性。

今年4月底,東莞啓動了2020年“文化四季·四季如歌——東莞文旅融合行動計劃”,計劃帶動全市各鎮街進行文化特色旅遊開發,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旅遊、體育產品與服務供給,推動文旅產業恢復。本次萬江龍舟文化季就以東莞文旅融合行動計劃爲抓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東莞創新龍舟活動舉辦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利用東莞市文化館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南方+雲上文化館、“非遺小姐姐”抖音等全媒體、多平臺、立體式傳播,利用短視頻、現場直播、線上互動等多種形式,豐富“東莞龍舟月”的品牌內涵。

5月30日啓動的萬江龍舟文化季就是創新、探索的精彩縮影。王文利介紹,今年萬江龍舟文化季重點通過十大主題活動,拍攝一批龍舟主題照片,策劃一條龍舟特色旅遊線路,打造一個龍舟特色網紅打卡點,推出一批萬江龍舟特色的旅遊文創手信,帶市民感受萬江龍舟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市民還可以通過關注“文化莞家”線上平臺,跟隨網紅主播“非遺小姐姐”玩轉“東莞龍舟月”。她將通過短視頻,詳細介紹龍舟人物、龍舟隊伍、龍舟軼事,走遍13個鎮街,講述東莞龍舟文化故事。

東莞賽龍舟涉及鎮街有萬江、沙田、中堂、高埗、麻涌、石碣等。如今,龍舟文化已不僅僅是水鄉人的節日,而是成爲東莞一張亮麗的文化新名片。

在東莞,同樣“叫得響”的龍舟品牌還有“中堂龍舟”。據瞭解,由於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爲確保人民羣衆的安全健康,中堂鎮文廣中心計劃將原定於7月3日舉行的“2020年中堂鎮龍舟文化節”改爲線上宣傳、線上體驗等方式舉行。

中堂鎮文廣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屆時,中堂將舉辦線上龍舟民俗文化節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起龍”儀式、線上龍舟體驗、龍舟民俗文化節條漫、龍舟民俗文化圖集、龍舟知識短視頻、龍舟民俗文化座談會、文化展覽、傳承人龍舟民俗公開課等,“通過新媒體傳播,創新活動的組織形式,展示中堂龍舟民俗文化,營造節日氛圍。”

文化融合

非遺墟市城際聯盟擴容

5月30日,萬江滘聯正丫起龍廣場上彩旗飄飄,鑼鼓喧天,居民們歡聚一堂,參加起龍儀式、逛非遺墟市、品嚐龍舟美食、觀看龍舟巡遊,感受傳統習俗帶來的別樣樂趣和文化體驗。正丫村起龍河堤設置的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專場、龍舟文創墟市、水鄉美食墟市,最爲熱鬧。

滋潤細軟的潮汕名點雲片糕、獨具風味的汕尾陸河擂茶……來自廣東省21市以及澳門的特色美食和製作技藝紛紛亮相。河堤上,萬江著名的手工龍船模型製作人康叔一邊教唱龍船歌,一邊興致盎然地分享自制的龍舟模型。萬江新村腐竹攤位上,不少市民爭先購買,品嚐風味美食。

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也於5月30日當天宣佈正式成立。儀式上,汕頭、梅州、汕尾、茂名、潮州、揭陽、湛江七城市非遺中心代表人獲得牌匾,正式加入東莞非遺墟市城際聯盟。至此,東莞非遺墟市聯動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成爲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嶄新平臺。

東莞市文廣旅體局局長陸世強表示,“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的成立,標誌着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和香港、澳門一起開啓了粵港澳非遺城際交流的新階段。東莞非遺墟市不僅是東莞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平臺,更是促進粵港澳地區情感認同、文化融合的嶄新平臺。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處處長顏永樹表示,東莞賽龍舟民俗源遠流長,經過數百年傳承,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格局,是廣東民俗活動中,影響大、時間長、參與人數多的一項活動,也是國內龍舟文化活動的一個典範。他評價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成立暨2020東莞龍舟月啓動活動,規格高、覆蓋面廣、意義深遠,又一次把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推向新的高度。

據介紹,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將充分發揮平臺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強信息互通共享,藉助“非遺墟市”小程序進一步開展線上展銷推介活動,同時,線下也通過舉辦城際專場加強城市、區域交流,加強非遺品牌活動和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間的合作交流,促進項目品牌化。

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還將組織聯盟成員走出去,與周邊省際、城際非遺工作展開學習交流,擴大廣東非遺在全國的影響力。

注重傳承

多方協同保護與推廣龍舟文化

農曆四月初八當天,深埋湧底的老龍船被挖起,舉行龍頭開光、請龍頭、起龍、洗龍等一系列傳統儀式。起龍完畢,來自萬江本土獅隊聯聖堂的年輕小夥帶來舞龍醒獅表演。在起龍廣場河面,枝昌龍舟俱樂部領銜各龍舟俱樂部舉辦傳統龍舟、中華龍舟採青、訓練表演……龍舟文化在東莞傳承傳播得有聲有色。

在高埗鎮人莫錫良眼裏,龍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符號。莫錫良熱心公益事業,曾花費一年時間自費爲一個龍舟文物展奔波。在此過程中,他蒐集到大量龍頭和龍船鼓。“如果再不把這些古老的龍頭保護起來,後人可能就真的不知道傳統意義上的龍頭長什麼樣了。”莫錫良說。在他籌辦的龍舟文物展中共展出了23個龍頭、22面龍舟鼓,讓不少前來觀展的街坊歎爲觀止。

從民間到官方,東莞上下都非常重視龍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以萬江街道爲例,近年來,萬江建立了龍舟文化博物館,恢復了“起龍”儀式,建設了“起龍廣場”,開展了“青少年龍舟錦標賽”,與東莞廣美研究院合作舉辦“東莞龍舟文化展”、推出系列龍舟文化創意產品。王文利介紹:“萬江除了製作大龍舟,還有不少地方製作‘小龍舟’,無論是龍舟模型,還是龍頭項鍊、香盒、公仔等,都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備受市民喜愛。”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東莞各鎮街文化部門、龍舟協會在傳承龍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龍舟文化研究碩果累累,先後出版了《東莞龍舟志》《東莞市麻涌龍舟志》《東莞賽龍舟》《中堂龍舟傳奇》等研究成果,爲東莞賽龍舟項目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隨着社會力量的參與,東莞龍舟文化名片進一步擦亮。以麻涌鎮“光大龍舟隊”爲例,隨着該隊在“中華龍舟大賽”上聲名鵲起,東莞龍舟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據統計,目前,東莞全市有民間龍舟俱樂部近20個,在各鎮街文化部門統籌協調下,這些民間團體成爲傳承東莞龍舟文化的強大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