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流感暴富的東陽光藥,正遭遇國內外藥廠巨頭的圍剿,作爲應對,公司開始大舉採購仿製藥開發權,但由此牽出的關聯方交易已達16.26億元

《投資者網》蔡俊

一顆75毫克的流感膠囊,造就了張中能300多億元的財富市值。

張中能是東莞資本圈的風雲人物,製造業起家,擁有東陽光(600673.SH)、東陽光藥(01558.HK)(以下簡稱“公司”)兩家上市公司。

很多時候,財富際遇由天註定。2017年流感爆發,東陽光藥旗下的可威名聲鵲起。小小膠囊,令公司收入三年累計漲了3.24倍。

很多時候,財富際遇也由自己帷幄。嫺熟資本運作的張中能,換股H股公司注入A股,一魚多喫。

但更多時候,財富際遇在隱蔽角落流動。張中能旗下公司大量關聯交易,幾經騰挪,上市公司上億元流到表外。

奧司他韋競爭日益激烈

5月27日,印度仿製藥巨頭Natco Pharma(以下簡稱“Natco”)向中國藥監局提交了進口仿製藥上市申請,藥品名爲磷酸奧司他韋膠囊。

奧司他韋最早由羅氏研發,藥物原理爲抑制體內的神經氨酸酶,進而阻止病毒複製,及入侵鄰近細胞。藥品有3種劑型,膠囊、幹混懸劑、幹糖漿劑,已被全球衛生組織推薦爲標準用藥。

羅氏研發成功後,在中國市場命名爲達菲推廣,同時授權給東陽光藥生產。龐大的美國與印度市場,則交給Natco仿製,Natco是印度最大仿製藥廠之一,也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格列寧仿製商的原型。

拿到羅氏的授權後,公司將產品的推廣名定爲可威。2017年,可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價格低於達菲。同年開始,流感肆虐全國,各大醫院、老百姓瘋狂採購,賣斷貨的新聞也頻上熱搜。

藉此東風,張中能的財富增長,如火箭沖天般暴發。

根據年報,2017至2019年可威爲公司帶來收入14.01億元、22.47億元、59.38億元,三年累計增速高達3.24倍。一項第三方機構的市場調研顯示,奧司他韋的市場份額,東陽光藥獨佔93.26%,遠超羅氏6.2%。

不過,一場圍剿東陽光藥,分羹奧司他韋的大戰,已經埋下伏筆。

2019年下半年,已有6家公司提交了奧司他韋的仿製藥上市申請,另有2家登記試驗,其中不乏有市值近300億元的科倫藥業(002422.SZ)。

Natco的殺入,更如一條鯰魚攪動平靜水池。其2016年在美國上市仿製藥後,次年就搶佔15%的市場份額。

由此,東陽光藥能見到的未來,哪怕可威降價,也擋不住市場份額被大量蠶食。對此,《投資者網》就奧司他韋或面臨業績下滑問題,向公司求證,截至6月4日,對方尚未置評。

大舉採購仿製藥

2020年1月17日,疫情前的上海,全國醫藥集採大會召開。東陽光藥一番血拼降價後,中標三個品種。

集採大會,已經成了藥廠進退維谷的心病。進,十多個城市將規模化採購通過治療與療效評價的仿製藥,保證給予50%市場份額;退,每次都以慘烈的降價競標,導致上市醫藥板塊的市值大蒸發。

不過,對於沒有退路的張中能,只有放手一搏。他的一隻手,指揮三個投標藥品降價,幅度高達73.1%、87.4%、85%;另一隻手,即刻公告中標結果,向市場表明藥品銷量會大量提升。

這一次,公司當日收盤微漲至41.6港元/股,但之後股價進入下跌通道。短短几個月,已經跌破30港元/股。

市場開始用腳投票可威的黯淡前景,未雨綢繆的張中能,在找新的利潤爆發點。

公司在2019年報羅列了所有進度中的仿製藥品,長長的一串清單,如掛在火車頭後的車組。報產34個仿製藥、22個在美國或歐盟獲批;品種分類上,9大品種過評,8大品種搶首仿。

最大的亮點,全線佈局糖尿病領域,與外資藥廠分羹。

東陽光藥共有9個降糖藥品,其中3個申請上市,5個臨牀試驗,1個被批准臨牀。產品線涵蓋第二、第三代胰島素。

目前國內糖尿病藥物市場,被諾和諾德、賽諾菲、拜耳壟斷。國內藥廠的優勢,在於大打價格戰,下沉基層市場,納入醫保後薄利多銷。公司欲走奧司他韋超車羅氏的老路,再度上演翻盤大戲。

套娃與拖拉機

鮮在聚光燈前露臉的張中能,上次被反覆提及,還是登上胡潤百富榜。

榜單裏,張中能攜妻子郭梅蘭,成爲東莞資本圈的風雲人物。他手握兩家上市公司,一家是港股上市的東陽光藥,一家是A股上市的東陽光。

一字之差,是裏與外的套娃關係。

2008年,張中能把旗下鋁業公司注入原上市公司陽之光。重組後證券代碼不變,企業更名。彼時製造業處於鼎盛時期,也爲了規避A股不可分拆上市的規定,東陽光藥未裝入東陽光的口袋。

2015年,東陽光藥掛牌港交所,資本的PE差價逐漸形成。東陽光藥估值20倍左右,東陽光估值160倍左右。兩杯水不同水位,低的那杯想引入更多股市水源,最好的辦法,就是低杯水倒入高杯,然後推高估值融資。

東莞富豪圈,不乏精於資本運作者。張中能的精明,是以最小成本把東陽光藥裝入東陽光,組成資本套娃。

2018年,東陽光以發行股票方式收購東陽光藥。既沒稀釋股份,又不支出高額現金,解救了業績下滑的A股公司,更爲將來拆分A股上市埋下伏筆。一魚多喫,資本運作嫺熟於心。

根據年報,去年東陽光實現收入147.67億元,增幅26.43%。東陽光藥貢獻62.2億元,佔比高達42.12%。

然而,大量關聯交易,隱藏在這場“拖拉機”的遊戲裏。東陽光的口袋裏,裝了東陽光藥,但沒放入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陽光藥業”)。幾乎所有仿製藥的開發權,先由東陽光藥業買入,再倒給東陽光藥。

東陽光、東陽光藥、東陽光藥業,第一個是第二個母公司,第三個與前兩個是同一實際控制人的關聯方。

資料顯示,去年東陽光藥向東陽光藥業採購27個仿製藥的國內開發權,總對價16.26億元。這樣一來,表外的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拿走”十幾億元。由於沒有公開資料顯示東陽光藥業買入上述仿製藥國內開發權的成本,外界也難以評估這筆交易價格是否合理。

對此,《投資者網》就關聯交易的公允性問題向公司求證,截至6月4日,對方尚未置評。(思維財經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