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財經社 馮圓圓

編輯|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6月9日,*ST金洲又一次開始了“地天板”的爭奪。當日上午以0.86元的跌停價結束交易,但下午開盤後卻火速飆升至0.95元的漲停價,截至收盤,*ST金洲報0.95元,上漲5.56%。

由於在6月4日剛剛憑藉之前連續的八個漲停站上1元紅線,因此,*ST金洲在接下來目前尚有17個交易日的空間可供騰挪。儘管此前,該公司5億元的保殼收購計劃曾被深交所詢問是否存在“忽悠式重組”。

在前一天,6月8日,ST大化B以0.074美元的價格,在B股結束了自己23年的常規交易歷程。

資本市場從來不缺新聞,回顧剛剛過去的五月,31天5家上市公司觸發面值退市,成爲A股歷史首次,面值退市也一度衝上熱點話題榜。1元的生死線終於正式走向臺前,成爲了驅逐劣幣的一大利器。

2018年7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修改〈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決定》指出,“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於每股面值(通常爲1元)的,其股票將終止上市”。

與一般退市相比,面值退市沒有“風險警示期交易”,也沒有“暫停上市”的階段,由於暫停上市期限最少6個月,因此面值退市的速度遠比一般退市快得多。

面值退市將選擇投票的權力充分交給了市場上的投資者,一度被稱爲“市場化退市標準中的最高境界”。

但其最大的敵人是殼資源的炒作者,一度曾因炒作殼資源盛行,使得面值退市的法則在過去數年內形同虛設,並無用武之地。

被保護的“殼”

殼資源的價值,曾經是1元生死線最大的守護神。資深證券研究員謝言對AI財經社表示,“一定程度上,殼資源的價值,曾在過往阻止了這些業績不佳的公司股價跌破一元”。

上市週期長、上市條件高一度成爲覈准制下一大“亮點”。無論是已經成功登陸A股的公司,還是準備上市的公司,亦或是從事上市業務的金融機構,“長時間的排隊”都是其必須經歷的“流程”。

一位做IPO業務的審計師告訴AI財經社“我2015年就在這個項目上,到現在公司還沒成功上市。每個季度都要來做一次審計,一年到頭都基本上耗在這個項目上。”

在覈準制下,公司上市動輒便需要3、5年,在這期間,公司除了要維護日常的經營運轉,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符合上市條件。大量的精力投入,長時間的等待使得很多擬上市的公司轉向“反向併購、定向增發”等捷徑。通過重大資產重組,買“別人的殼”獲取上市席位,達到上市目的,而這一度成爲A股市場的“潮流”。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殼公司,之所以淪爲市場上的殼資源,主要原因便是其主營業務難以維繫,長時間的虧損,使得盈利變成了“奢望”,無法盈利自然沒有投資價值。

然而在覈準制下,這些殼公司即便沒有投資價值,即便“千瘡百孔”,依舊可以憑藉其上市的名份,獲得百億身價。2008年之後,殼公司的行情一路走高,僅是殼資源便動輒“售價”幾十億,甚至一度賣出百億價格。其中,較爲知名的案例便是2016年圓通速遞以175億元的價格向大楊創世借殼上市。

然而,當殼資源變得不再稀缺,不足一元的股價便成爲可能。

在信息披露爲主的註冊制下,相較於覈准制上市週期大大縮短,公司想要登陸資本市場也變得相對容易。物以稀爲貴,當上市變得更加容易,所謂的殼便不再因爲“難”、“稀缺”這些因素而價值爆增。

事實上,這些“死不退市”的上市公司,因爲殼資源的支撐,一度將股價扭曲,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股市優勝劣汰的資源配置功能。

一位從事上市公司併購業務的資深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借殼上市事實上可以隱瞞很多風險和不規範。許多殼公司都存在主營業務難以維繫或者鉅額虧損或者違規操作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都需要接盤公司去處理,這也是很多上市公司在借殼上市之後頻繁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生死爭奪

上市公司的背後,往往是錯綜複雜的利益網,留在A股和退出A股,也將帶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因此,保住1元的股價,在一定程度上也演變爲一場生死線上的爭奪。

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上市公司的股價剛開始低於1元面值,便已有資本方開始有所行動,將股價回拉,因此在實際中,更多的現象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價在1元上下來回反覆的跳躍。

今年的*ST夢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ST夢舟的股價曾觸底至0.84元/股,爲了挽救上市公司,其股東提出了按照1.2元/股的價格向全市場發出部分邀約,以期將股價維持在1元/股之上。

不可否認要約收購對股價卻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並不阻止觸發面值退市的救世主。畢竟,使得這些公司股價跌破一元的並不是行情亦不是大環境,而是這些公司存在“質量”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面值退市的壓力在於和整個市場做對手盤,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銀。然而當殼資源不再有價值,當選擇權完全交由投資者,當市場不斷湧進更多的優質資產時,資本對於“費盡心機”提振殼公司股價亦顯得不再必要。

因淨利潤等財務指標而觸發的風險警示等情況,尚可通過財務手段進行“調節”,但面值退市的難度卻要大得多。

“註冊制的推行,使得市場上好的標的變多,但是在同一時間段市場上的資金量並不會變化太多,在相同資金量的情況下,資金會追捧一些質量更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會逐漸被市場邊緣化。”上述併購資深人士告訴AI財經社。

畢竟資本市場的資金,量雖大卻也有限,追逐優質資產、追逐利潤纔是資本的本質。 “在未來,面值退市可能會是退市的第一線。” 謝言對AI財經社表示。

事實上,股價的反映會快於公司業績的反映,在上市公司公告“業績預虧”時,未等上市公司披露年報,股價可能已經開始下行。因此,相比於“披星戴帽”等一系列規則,一元面值退市可能會是上市公司優先觸及的警戒線。

遠離退市“高危股”

現實中,有一個十分尷尬的現象:A股的投資者一邊抱怨、指責低價股“死不退市”,另一邊卻又對其十分迷戀,更有甚者參與了這些公司的股票抄底與賭博之中。

“對於普通股民,在投資時儘量去找一些知名度高、規模大的專業機構背書的公司。”謝言向AI財經社表示:“諸如普華永道、德勤、中金這樣的大機構經手的上市公司,都可以考慮,因爲這樣的機構對於風險的把控相對更嚴格、更有保障。”

事出必有因,一般瀕臨面值退市的公司亦是有跡可循,“披星戴帽”的ST公司首當其衝,畢竟業績不好纔是觸發上市公司退市的根本原因。此外,謝言亦向AI財經社表示,“有些高送轉的公司亦值得注意。這些高送轉的公司,使得股本增厚,進而拉低股價,如果股價較低,且出現業績不好等因素,便值得注意。”

當然,理論上,面值退市的公司亦可重新上市。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公司的背後,往往是業績不佳,甚至存在有暴雷的問題,要想重新上市勢必需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或者恢復持續盈利能力。但截至目前,尚沒有面值退市後,重新上市的案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