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補鈣,可謂是中國家庭的家常事。

但,真是寶寶需要補鈣嗎?家長們可能搞錯了,真正需要補鈣的不是寶寶,是他們自己。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製作的《世界補鈣地圖》,標明瞭各國和地區人們每天通過食物攝入的鈣量。

暗紅色與鮮紅色的圖示,是缺鈣區域的老大與老二,其中就有中國。

圖片來源: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官網

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官網數據顯示,中國人每日鈣攝入量的平均值是338mg。

這遠遠低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成人每日攝入量:800mg(孕中晚期和50歲以上人羣爲1000mg)。

鈣是骨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的骨量一般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峯,之後開始流失。

想想前頭的量本不夠,老了骨量還會流失,摔一跤,嘎嘣,骨折了!

不想將來骨折毀生活,飲食、生活習慣咱們得改改。

每天一杯奶,“補夠一天鈣”

補鈣食物中,奶類及其製品是鈣攝入最佳的飲食來源。

一來含鈣量高,二來易吸收。

雖然“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大衆對牛奶的接受度還是不高,尤其是成年人。

爲什麼我們總是說孩子不需要額外補鈣,就是因爲孩子每天喝奶比較多,鈣攝入量能保證。

所以,保證充足的奶量,是寶寶補鈣的關鍵。

比如:

而對於成年人來說,爲了老年的腿腳自由,奶還是喝起來吧。

宮保雞丁不如青菜豆腐

口感上,宮保雞丁完勝青菜豆腐。

但在補鈣上,青菜豆腐就能碾壓宮保雞丁了。

綠色蔬菜也是補鈣能手,顏色越深越好,像小油菜、毛豆、薺菜的含鈣量甚至比奶還高。

但遺憾的是,綠葉菜的鈣吸收率不如牛奶,所以補鈣小能手只能屈居第二了。

在寶寶添加輔食後,媽媽們可以變着花樣給寶寶做起來啦~

比如蔬菜泥:選擇菠菜、青菜等綠葉蔬菜,摘取嫩菜葉,水煮沸後將菜葉放入水中略煮,撈出剁碎或搗爛成泥狀!

石膏豆腐(南豆腐)和滷水豆腐(北豆腐)含鈣量也不錯,前者有116mg/100 g,後者有138mg/100 g。

但日本豆腐還是算了吧,它可不是豆腐,別指望它補鈣了。

運動、維生素D二選一

大家都知道補鈣的同時也要補維生素D,否則好好的鈣壓根不吸收。

像嬰幼兒每天需要補充400IU的維生素D,1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增至每天600IU。

理論上,陽光照射條件好,每天在太陽底下活動20分鐘以上,人體就能合成一日所需的維生素D,可以不用額外補充。

但實際情況大家也知道,擁有這樣的條件太難了。

很多人都是室內工作,一天很難見到太陽,再加上沒啥運動量,部分地區光照還不足......

像冬天或者日照不足的地區,所有還是得遵醫囑酌情增加維D的補充。

戶外工作者或熱愛運動的(健身房鍛鍊的不算),一天能曬夠20分鐘甚至更長的各位,就可以省下買維D的錢了,但要是哪天宅在家了一天,也可以來一顆。

總結一句:要想不缺鈣,要麼在戶外運動(不是晚上哦)的路上,要麼就在喫維生素D的路上。

清 淡 飲 食

夏天就是小龍蝦與燒烤的季節,面對燒烤攤,多數人都是挪不動腳步的。

其實這也代表着我們大多數人的飲食偏好:重口味!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日食鹽應不超過6克(65歲以上人羣應不超過5克)。

而據統計,全國每人日平均食鹽攝入量爲10.5克,遠超推薦量。

一頓燒烤下去,什麼鹽都拋之腦後了。

但每喫下6克鹽,大約就會丟失40~60毫克的鈣。

鹽喫多了,鈣就少了。

很多老人都喜歡給孩子喫鹽,說什麼能更有力氣,但實際上,給寶寶少喫鹽,就等於補鈣了。

快樂肥宅水

會肥會宅還會鈣流失

可樂中的磷含量高,可能會改變鈣和磷之間的膳食平衡,進而使我們的骨頭變得不再堅韌。

所以每天一瓶快樂肥宅水,快不快樂不一定,鈣是很可能會流失的。

而且,碳酸飲料含有的碳酸根會和鈣離子結合,生成碳酸鈣沉澱,也會造成鈣的流失。

喫 肉 得 克 制

適量的蛋白質有助於鈣的吸收,通俗點講,就是適當喫肉有利於補鈣。

但若是大魚大肉喫的太歡,蛋白質攝入過多反倒會降低鈣的吸收。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天喫肉(畜禽肉,不包括水產等肉類)40~75g,也就是手掌大小就足夠了。

WHO推薦,7~24月齡的嬰幼兒應該攝入足量的動物性食物,比如15~75g的肉禽魚,這樣才能保證均衡飲食。

其實補鈣這事,關鍵在於生活習慣的培養,多喝奶、多運動等等。

說的更貼合一點就是健康管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健康類APP湧入大衆視線,這與大衆開始重視健康的觀念密不可分。

但健康管理,理應從孩子抓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