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上混,免不了參加各種聚會,聚會的時候,免不了要喝酒。

曾志偉說:“我只和兩種朋友喝酒,一種是朋友,一種即將成爲朋友的人。

在一起喝酒的人,多半是自己原來認識的人,此外,就是別人的親戚朋友或者同事,是自己準備認識的人。人與人交往,通過一個人,可以認識很多人,把握好了,就是在拓展人脈,把握不好,就是無用的社交,在浪費時間。

古人說:“無酒不成席。”一個人在參加聚會的時候,滴酒不沾,往往會別人看不起,也不能被別人記住。如果匆匆忙忙喫幾口飯,就離開了,那麼大家都當你沒有來過好了。

酒局裏,有以下三種表現的人,很不簡單,別小看了。酒局裏的人脈,就在酒杯之中,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

1.喝酒必醉的人,往往是在“裝”。

有的人,每次喝酒,都是“捨命陪君子”,體現自己很熱情,把對方當成了重要的客人。他寧願自己喝醉,都要讓客人高興。事實上,他不是真的喝醉了,只是在“裝醉”,可是他僞裝的技能很高明,讓別人看不出破綻。

我們都知道,喝酒傷身,萬一把控不好,喝醉了,幾天都是暈暈乎乎的,不知道東南西北,甚至有的人,喝酒之後,馬上就去打吊針了,感覺是性命不保的樣子,也令人擔憂。

我的同事李萬明,常常“裝醉”,還裝得天衣無縫,尤其是跟上司一起喝酒的時候,他一定會主動向上司敬酒,哪怕上司喝半杯,他都要喝一杯,表示自己很尊重上司。還有,他和客戶喝酒,也會喝醉,讓客戶很開心。當他喝得東倒西歪,還堅持送客戶去搭車,讓客戶“感覺到他的敬業”。去年十二月,李萬明被提拔爲銷售部副經理,大家是心服口服。

在酒桌上,從來不端杯子喝酒的人,別人就懶得去理會了。如果自己總是端杯子喝酒,那麼喝醉了,就是傷害了自己,因此,聰明的人,懂得裝醉,只要能夠不露出破綻,就能夠保護自己,還能夠讓大家都喝得高興,真的是一舉兩得。

2.懂得“投其所好”的人,往往能夠擴展人脈。

有的人,在喝酒的時候,喜歡說好聽的話,藉着酒勁,把別人吹捧得天花亂墜,大家都很高興。你一定會認爲,喜歡吹捧別人的人,是討厭的人,是在“拍馬屁”。可是你應該明白,很多上司,就喜歡別人誇他,喜歡被別人認可的感覺。吹捧別人,其實是在“投其所好”。

有的人,在酒桌上,懂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別人想要喝什麼味道的酒,什麼牌子的酒,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尤其是上司喜歡什麼口味的酒,他會提前瞭解。還有,上司喜歡什麼口味的菜,他也會了解,並且儘量滿足,讓上司坐在酒桌上,就面露喜色。

有的人,在喝酒的過程中,會看大家的表情,會揣摩大家的心思,然後服務非常到位。比方說,大家正是高興的時候,發現沒有菜了,需要馬上加菜;發現酒不夠了,需要提前準備,不能讓大家在酒桌上傻傻地等酒喝。

有的人,知道酒桌上的重要人物,平時有什麼愛好,喜歡抽什麼煙,喜歡喝酒之後做什麼。他儘量會安排好喝酒之前和之後的事情,不能冷落了重要人物。趁着喝酒的空擋,還能夠送一些小禮物,讓大家“滿載而歸”。

有人說:“馬屁拍在大腿上。”在酒局裏,最怕就是說錯話,送錯東西,點錯菜等等。雖然是喫喫喝喝,其實也很講究禮儀和方式方法,只有做好“投其所好”,喝酒的效果就會達到最佳。“拿人手短,喫人嘴軟”,當別人因爲喝酒,反而欠他一份人情的時候,他就可以利用人情,做好自己的事情,爲自己謀利了。

3.“喝酒七分醉”的人,任何時候都能保持清醒,從不喝醉。

有的人,常常在酒局裏混,但是從來不會喝醉。一方面是因爲他的酒量好,一方面是因爲他的自控力很強。一個人沒有自控能力,就是“海量”,也會喝醉,尤其是人多的時候,哪有喝不醉的道理?

我的同學李章家,從來沒有看他喝醉過。上個月的一個週末,幾個同學小聚,另外還有李章家的兩個朋友,一起參加了聚會。在酒桌上,李章家安排大家先喝了啤酒,然後喝白酒,最後來了幾杯紅酒。當場就有三個人喝醉了。但是李章家卻一點事情都沒有,他還安排出租車送大家回家。

我認真看了一下,在聚會的時候,李章家也喝了酒,但是他大部分喝的是啤酒,然後喝了一點點白酒,紅酒一點都沒有喝。他真的是“能說會道”,讓在座的人,都喝得很開心,他卻機智地躲過了幾杯酒。

李章家的喝酒方式,一直是“明哲保身”,只是他不會讓酒局冷場。我也真的佩服他。看來,在酒局裏,也不能太實誠了。

馬雲說:“過去,有一千杯酒,但現在有成千上萬杯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名氣大了,成績多了,喝酒的機會就更多了,如何好好喝酒,真的需要認真琢磨。

真的不要把喝酒當成是無用的社交,如果你一個人在社會上單打獨鬥,估計你成功的概率更小,你要知道“獨木不成林”,不管你多麼厲害,也不能“以一敵百”。你想要藉助別人的勢力,成就自己的事業,就必須集聚人脈。

在酒局裏,能夠不喝醉,還能夠讓大家都高興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厲害角色,表面上很虛僞,實際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一杯酒,喝好了是知己相交,喝不好是陌路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