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來不只是故事的合集,更是人們從中獲得經驗和教訓的鏡子。在歷史的波瀾壯闊中,想要獲得一些人生的經驗,簡直就是一件順手拈來的事情。當我們回首到楚漢相爭時,我們可以從這一段風雲變幻中覺察到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那就是爲何最終的勝出者會是劉邦。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被後世千百年來津津樂道,知名度不亞於三國時期。

我們都知道項羽有着“西楚霸王”之稱,但是作爲他的對手劉邦,卻並沒有相應的稱呼,劉邦不是什麼霸王,也不是什麼豪傑,他最響亮的稱號,也不過就是“秦國亭長”而已。一個小小亭長和霸王之間的爭鬥,光從氣勢上就已經形成了雲霄之別,但是結果卻是戲劇性的,我們都知道項羽慘敗,劉邦開創了數百年的大漢基業。

楚漢之間的爭鬥不是存在於戲臺和演義書本上面的故事,顛覆的故事結局不是爲了完全製作戲劇化的衝突,他們之間的成敗是活生生的歷史事實,就是這樣的事實,所展現出來的不可思議,纔會讓我們能夠從中窺見到一些我們在生活中所不能夠遭遇到的經驗,也可能從這些經驗的汲取中,能夠幫助我們更一步的接近成功。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劉邦能夠戰勝不可一世的項羽呢?

從個人經歷來看,項羽是世家貴族出生,這樣的出生是劉邦不可比擬的,兩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樣。就算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用“成王敗寇”的論調來評判過往的人物,可是在項羽這位落敗者身上,千百年來依舊沒有遭受到多少的奚落,反而是劉邦依舊是被很多人認爲是痞氣和沒有英雄氣概。

兩者在性情上的懸殊的確是存在的,可是事實或者和人們所口口相傳的有些出入。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情,卻只是他在衝鋒殺敵的勇猛而已,真正要論究到個人的性情,項羽卻是不及劉邦的,這也是項羽敗落的原因之一。項羽在攻打襄城一戰中,僅僅是因爲初期受到了一些挫折,在城破之後就將全城的百姓給屠殺殆盡,這種令人不齒的事情,他不僅僅是做了一次,在和劉邦一起攻破城陽後,百姓們依舊沒有逃脫掉他的毒手。

所謂的爭天下者,不僅僅是攻城略地,否則和打家劫舍的山匪有什麼兩樣?爭奪天下,最重要的莫過於爭人心。跟項羽比起來,劉邦自身的痞氣卻沒有帶到他的謀略中,不論是戰事如何的激烈,劉邦始終確保百姓的安寧,在破城的第一時間,他就會馬上做好百姓的安撫,這種行事風格的不一,就是劉邦在人心上勝過項羽的區別。

不單單是對於民心的爭奪,兩個人有着不同的做法,更爲關鍵的是,劉邦始終明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劉邦要做的就是爭天下,從最開始這就是他的明確目的,因此所有的事情和決策也都是圍繞着這一方面來做到,但是項羽不同,他是爲着仇恨的驅使才起兵反秦,但是真正當秦朝被推翻後,他就馬上陷入到了迷茫的境地。

在反秦成功後,面對着十幾萬的投降秦國將士,項羽卻沒有想到要收爲己用,反而是舊病復發,講這些有生力量權不給坑殺殆盡。作爲先進去咸陽城的劉邦,卻讓蕭何第一時間收集了秦國宮殿中關於天下戶籍人口的典冊,對於其他的金銀珠寶,絲毫沒有染指。

而後至而來的項羽,先是坑殺秦兵,然後不顧天下人的忌諱,把已經投降的秦三世子嬰給當衆砍殺,最後掠走所有的財寶和滿車的婦女。這兩種行爲的對比,已經是高下立判,可以說在咸陽宮中,天下最後要歸屬於誰,就已經是分出了答案。

能夠做到不擾民,不貪圖眼前利益,這是劉邦能夠勝過項羽的兩個基本要素,這就是劉邦在戰略上的贏面。另外項羽雖然空有“霸王”之名,但是心胸狹窄,不能夠容人和禮賢下士,反而劉邦從底層出生,這種經歷讓劉邦能夠做到對任何階級的人都加以重用,韓信這種不世出的“用兵之神”,不就是因爲在項羽手下鬱郁不得志,轉而投靠了劉邦,助他成就了大事業。所以說,項羽之敗,敗在了格局、縱慾、以及心胸上。我們後來人如果能從中領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諦,那無疑是值得慶賀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