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2期:

1894年,一方面是應對日本人的虎視眈眈,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慶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同時也爲了表明忠心,李鴻章視察北洋水師,並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但在這次閱兵後不久,北洋水師就遭遇了滅頂之災,兩個月後,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對陣日本艦隊,並最終全軍覆沒。

在《走向共和》這部劇中,則是把北洋海軍的這次閱兵跟1888年的那次閱兵合併在了一起。並在閱兵後引發了一系列後果,最終導致了北洋艦隊的滅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2期:走向共和爲何被奉爲神劇?看看甲午海戰之前,日本外相說的這句話!

一、

北洋水師通過造假,比如定遠艦其實並沒有發射炮彈,而是打的空炮,靶船則是士兵人工點燃炸藥,營造一種百發百中的假象。

李鴻章和丁汝昌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在場醇親王以及其他各國公使們並不知道情況,在飯局上大家也是稱讚這次閱兵,稱讚大清國海軍的強盛。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戶部尚書翁同龢太過摳門,總是不給北洋水師撥足軍費。其實李鴻章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洋氣的人,花錢如流水,他的北洋水師並不比號稱“錢屠”的張之洞花錢少。

豪華的晚宴籠絡了一大羣外國公使,唯有日本小村代理公使不高興,他把北洋水師此次閱兵看作是一次示威,看作是一場挑釁。

這一點上醇親王的水平明顯沒有李鴻章高,醇親王還是那種老好人,都是鄰邦,都是兄弟嘛,可惜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兄弟,有的只是利益:

“閱兵是我國內政,關日本什麼事?除了小村代理公使外,再沒有人會有這種不正常的想法。”

這句話是不是非常熟悉,是不是經常聽到雷同的?

所以,李鴻章本人是適合做外交部發言人的,至少這次外交措辭,氣得日本公使扔掉了酒杯。英國和俄國公使則認爲大清朝對日本是碾壓性優勢,也算是一種外交上的勝利。

二、

北洋水師順利閱兵,雖說有日本的威脅,但對內也存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李鴻章沒讓李蓮英登艦。

沒讓李蓮英登艦,理由也恰當,畢竟軍艦號稱陽剛之氣,弄個陰人上艦不吉利。但要知道,李蓮英是代表慈禧太后來的,他沒能登上艦,只讓代表光緒帝的醇親王登上了艦,你李鴻章啥意思?

咳,真應了那句老話,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所以,李鴻章在閱兵結束之後,也明白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必然得賄賂一下李蓮英及小德張。

於是李鴻章對付李蓮英,盛宣懷對付小德張,整個過程就不說了,總之李蓮英不接李鴻章的煙,小德張不接盛宣懷的禮。

李蓮英末了說了句:

“就拿你送我的那瓶腳氣水來說吧,我呀,得記一輩子!”

聽話不能正着聽,要反着聽,意思就是說,你李鴻章不過是送我一瓶腳氣水,就想讓我撿着話回慈禧太后,你想多啦,不讓我上艦的事,我才記一輩子呢。

末了,李鴻章也不是善茬,說了一句:

“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有些人呀,一輩子也沒有學會。”

就這樣,小德張套路了盛宣懷,套出了北洋水師在外國銀行有存款,而李蓮英也跟李鴻章撕破了臉,但這些都不重要,李鴻章更擔心的是日本。

三、

李鴻章對日本人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前面也講了,他深諳外交之道,當然知道日本人的野心。而這個野心若不能擊碎他的話,即使過了一百年,仍然是心腹大患,此言不假。

大清朝這邊,慈禧還在聽李蓮英彙報呢,而日本那邊,卻吵成了一團。如果仔細看劇,你會發現,日本議會從來就沒有和諧過,即使放在現在,同樣如此,永遠是吵作一團。

而大清朝的朝會,卻是一個人在上面下命令,下面的人噤若寒蟬,緊緊跟着上面走永遠不會錯,總比他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樣要“好”一些。

我們看看兩邊的對比:

醇親王手舞足蹈地給慈禧太后彙報北洋水師閱兵盛景,講着大軍艦一座座浮在海面上跟小山似的,比北京城最大的牌樓都要大。

但是醇親王並沒有看到李蓮英陰沉地臉,也沒有看出慈禧太后的一臉不屑:

“這就叫軍威浩蕩!”

慈禧太后就是有這麼一個毛病,先跟你嘮家常,等你得意忘形了之後,冷不丁一盆冷水潑下來,讓你不知所措,膽戰心驚:

“所以你就得意忘形,以詩詠志?”

問題就出在北洋水師閱兵時醇親王出口成章的這首詩:

“同攜禁旅嚴千帆, 羅拜夷酋列幾行。 鴻飛九天齊讚頌,力辭黃屋福威揚。”

大家思考一下,李蓮英並沒有上艦,誰把這句話傳給慈禧太后的呢?

四、

文字獄就是這麼產生的,不在於你怎麼想,關鍵是我怎麼想,當權者怎麼想:

“醇親王府容不下真龍天子啦!咱們的七爺要衝霄而上了!”

關於扣帽子這種事,沒有人比中國人更熟練運用了,就算是實在找不到帽子扣,不是還有一個“莫須有”嗎?

“我只勸有的人放明白些,不要以爲兒子當了皇帝,如今又親政了,就生出許多妄想來!”

就這一句話,要了醇親王的老命了,嗷的一嗓子,就躺地上動彈不得了。在歷史上,醇親王的死並非因爲閱兵,而是因爲替朝鮮國王的父親李昰應求情,也是被慈禧太后訓斥一番:

“我是要教天下有那生了兒子當皇帝的,自己知道尊重!如果敢生妄想,李昰應就是榜樣。”

醇親王就是被這句話嚇得癱倒在地,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爲什麼慈禧太后對醇親王這麼一首詩這麼在意呢?

也是有原因的,畢竟醇親王跟李鴻章的關係太過融洽,而且此次閱兵,代表自己的李蓮英竟然沒能登艦。李鴻章還有用,不能太多敲打,但醇親王就不一樣了,畢竟頤和園已經修好了,留他幹嘛,造反嗎?

再加上前面光緒帝也是同樣表達了想去御駕親征,想去視察北洋水師,想跟康熙帝一樣,建立功業。如果醇親王跟光緒帝真的聯合起來對付自己這個老太太,還真得當心呢。

所以,這次閱兵,慈禧太后不僅僅是試探李鴻章,還有試探醇親王的意思在裏面。軍威浩蕩不浩蕩,她並不怎麼關心,她更關心的是大清朝是不是還聽她的,這是關鍵。

五、

大清朝還在內鬥,日本國內卻引發了浩浩蕩蕩的爭論,但這種爭論是一邊倒的倒向了戰爭。

小村回到日本,先去喫了飯團,並對飯糰店老闆進行洗腦,營造日本國民對大清朝的仇恨:

“如果沒有這個夢,你就不配做大日本帝國的國民!”

而日本的天皇也在思考怎麼對付大清朝,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裏,慈禧想着怎麼對付自己人,日本人想的是怎麼對付大清。

明治天皇和福澤喻吉聊天,他們指出了大清朝最大的問題,不是人才的問題,而是制度問題:

“即使出現一百個李鴻章那樣的人物,也無濟於事。”

而在門口等待的大臣們,日本外相說的這句話纔是全劇最經典的臺詞之一,至今仍被各國的政治家們屢試不爽:

“國民的共識是太重要了,要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將國民對政府的不滿,轉移到對清國的仇恨上面去!”

這一招太高明瞭,將會成功激起日本國民對大清朝的仇恨,即使大清朝沒有稱霸東亞的想法,日本也給你臆想出有這種想法。

實際上,甲午中日戰爭開戰之前,之所以明治天皇要大力發展海家,並非因爲北洋水師閱兵,而是因爲其兩次到訪日本。

1886年北洋水師第一次到訪日本,還因爲嫖妓的事跟日本人發生衝突,最終李鴻章以開戰爲威脅,迫使日本人賠錢了事。1891年北洋水師再次訪日,這一次軍紀比以往要好得多,最終讓明治天皇看到了差距,決心要追趕北洋海家。

由於北洋水師的這次閱兵,小村又誇張了十倍向天皇彙報,日本天皇震怒之下,決定一天只喫一頓飯,且號召全國捐錢買軍艦,隨着“吉野號”被購得,北洋水師的優勢也不再有了。

所以,一場閱兵,得罪了李蓮英,就等於得罪了慈禧,迫使北洋水師的軍費更加沒有着落,無形中還把自己存在外國銀行的小金庫暴露了。

一場閱兵,醇親王不過是誇了李鴻章兩句,卻被慈禧扣上了意圖不軌的帽子,硬是活活嚇死了,使得北洋水師在朝廷裏沒人在替說話。

一場閱兵,讓日本人發現了北洋水師的強大,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鬥志,連日本天皇也發誓減肥,一心要跟大清朝決鬥。

此消彼長,陷入內鬥的北洋水師怎麼可能是舉全國之力抗戰的日本海軍的對手,他的失敗,也就早已註定!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22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