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还未出生,在娘胎里,就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就开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但你是否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毫无意识地发现,自己对探索这个词走得越来越远,这是为什么呢?

在娘胎里,当我们形成了个体有意识,可以听闻的时候,无数的好奇心已经在渐渐形成。当我们呱呱落地时,渐渐睁开双眼,除了在娘胎里的意识和听闻外,我们有了眼识得光芒万丈,在好奇的世界里探索。

当我们在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所见所闻越来越多,潜意识就会判别,储存在大脑里的零零碎碎,在某个瞬间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压力。如同样一个事物的发生,在经历过成长的阶段,会开始判别是与非,对与错等。

起初,我们会不断的学习,寻找答案,就像童年时,总是有一万个为什么?而成长之后,为什么这个三个字,在脑海里浮现的越来越少。并不是我们什么都懂了,而是经历的成长中,是是非非的太多,无法顾及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开始了有痛苦,有快乐,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分别与贪爱。

我们贪爱快乐,贪爱分别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发现某件贪爱的得不到时,随之而来的就有痛苦。此时,你是否会发现,人可悲的是,为何要遇到困境时,才懊悔起初的选择,而这些种种的分别心,种种的贪恋爱恨,都是屏蔽我们探索世界的阻碍因素。

也因为这些快乐与痛苦交集,我们的心念和脑力活动慢慢受局限,不能用宽广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其实,人实在世,本是美好的,应当以一种探索的心态来面对当下,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律,世间的真理,所以,身心在嘈杂的世间里,我们无法满足自己,让我们陷入各种难解的迷茫。

所以,中国的传统有一句谚语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么,既然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总不能停留在不如意之中。由此,我们来分享一段佛教人生,透过佛法看世界,人生需要探索,寻找真理!

佛教说,人生有八苦,就有许多人认为佛教是悲观的。而其实,佛教只是告诉你世间的真相,从而让你解脱心中之苦,按理说,它就是一种传承的教导。所以,在中国,可悲的现象,就是许多人认为的佛教有厌世情节,或许是因为本土文化和历史社会的各种因素,留下可悲的现象总以为出家当僧人(和尚)是一种逃避世俗。

当我们回顾历史,或许你会发现,这些可悲现象都会不复存在,如果你透过佛法去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佛法是那么的活泼,那么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在古印度历史上,佛教的成立之初,是有因缘的。佛教的创导者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悉达多从小就慈悲,而后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从而发愿,要追求和探索,解脱人间之苦,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踏上了修行者之路。悉达多在历经种种苦行之后,才在菩提树下自证自悟,觉悟成佛。

在古印度,佛为懂得世间的真理者,他也并非神,而是真正的人。他证悟之后发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宇宙万物本来就没有永恒不变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缘起”定律。

佛陀证悟后,同样认为,人们也是因为贪恋种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因而有了贪著和爱恨以及痛苦,其实,人人本应该都像佛陀证悟以后的智慧,都是因为无明烦恼而被蒙蔽。

所以,当你认真的去探究佛法,你会发现,都是佛陀的教导,佛法也是一种教育,它告诉你世间万物本自在的真相;当你认真的去透过佛法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本有的真相,包括你的痛与苦,悲与欢,都如梦幻泡影一般。#你认为佛法的核心是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