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爲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達摩血脈論》中有云:“即心是佛,亦復如是。”從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開始,就教導人們,不要心外求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就因‘心即是佛’的因緣,所以,中國的禪宗的法門,大多以自心上下功夫爲主。包括禪宗的一年一度的冬季禪七,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在心內求佛,以禪修靜坐方式,觀照自己的內心,帶你通往走向成佛的道路。

當然,禪宗的修行法門有頓漸之分,且不一定要以禪修方式進行次第修行,但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人有根性之分,悟道不同,修持的方法則不同。

唐代的龐蘊 《雜詩》有句詩,常被貼在禪宗寺院禪修道場上,給人警示,它也是禪宗有名的公案,裏有四句話,其中一句很重要,詩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重要的就是詩中最後一句,它是給禪修者的一個警示,也是禪修的境界。《華嚴經》上說“心佛衆生三無差別。”禪宗的祖師也教導人們心即是佛,那如何成佛呢?這首詩中給了答案,即“心空成佛。”

只是,所謂的“心空成佛”這裏的空,並非空無所有,而是佛教般若法門真空妙有之意。就如禪宗淨慧長老在禪修法會上說言:“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着,在空掉妄想執着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

可見,般若空性的法門,在禪修之中,一樣的圍繞着佛家“空性”法門來教導人們,佛陀在證悟之後三嘆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每個人都有如佛一樣的智慧,我們禪修爲何呢?也是學習佛陀的教導,走向成佛之路。

只不過成佛之路,並非易事,簡單的說,成佛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因爲佛陀證悟了,所以成佛了。所以,雖然修禪,修行各種法門,難以成佛,但是,它始終是我們通往智慧的一道方法。

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修行的深淺不一,悟道智慧也不一,但懂得了“心即是佛,”懂得了“心空成佛”的道理,我們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

終上所述,禪修最高的境界,即是“心空成佛,”它是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提高我們智慧的方法,雖然衆生想要做到“心空成佛”並非易事,但只要懂得成就佛道之理,不管是禪修,還是它修,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哪怕是行、住、坐、臥中,知因善果,知行合一,在通往成佛道路之上,智慧的提高也會在修行路上逐步顯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