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簡單來說是指從西晉晚期成漢(或者前趙)建立到北魏統一北方爲止的這段時期,由北方五個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十六個國家,也被稱爲“東晉十六國”或“五胡亂華”。

說是十六國,其實那段時期出現在中原地區的國家遠遠不止十六個,據歷史學家統計一共有五六十個之多,比如說我們比較熟知的西燕、冉魏、代國、仇池、吐谷渾、北魏等比較大的國家都沒有被算入“十六國”之列,更不要說那些不爲人知的小國了。

那段時期之所以被稱爲“十六國”,是因爲北魏末年有一個叫崔鴻的史官在私下裏撰寫了一本書——《十六國春秋》,其中他挑選出了當時十六個國祚相對較長,影響力相對較大的國家作爲代表,“十六國”這個名稱也逐漸得到後人的認可並沿用至今。

五胡亂華期間,除了出現的國家比較多以外,參與“亂華”的少數民族也遠不止五個,除了匈奴、鮮卑、羯、羌和氐,還有巴氐族(與氐族有所不同)、丁零族、烏桓族、高句麗族等等,其中巴氐族建立了“成漢”政權,丁零族建立了“翟魏”政權,烏桓族建立了“南烏桓”政權,高句麗人高雲當過“北燕”的皇帝。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當時建立國家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那就是鮮卑族。就拿進入“十六國”名單的那些國家爲例,我們做了一個統計:

鮮卑人佔據五席(前燕、後燕、南燕、南涼、西秦);

匈奴人佔據三席(前趙、北涼、胡夏);

漢人佔據三席(北涼、西涼、北燕);

氐族人佔據兩席(前秦、後凉);

巴氐人佔據一席(成漢);

羯族人佔據一席(後趙);

羌族人佔據一席(後秦)。

很顯然,鮮卑人建立的國家是最多的,而且實際上其建立的國家還遠不止這五個,另外還有鮮卑慕容氏的西燕、吐谷渾、後遼東公國,鮮卑拓跋氏的代國和北魏,鮮卑段氏建立的遼西公國等等,加起來足足有十多個,其數量讓其他民族甚至漢族都難以望其項背。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厲害的鮮卑族,爲什麼後來又在歷史上徹底消亡了呢?

原來,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以後,其幾代君主都致力於進行漢化改革,從而大大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後來,雖然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東魏,但取代西魏的北周宇文泰家族和取代東魏的北齊高歡家族都屬於漢化了的鮮卑人。

北周滅北齊以後,取代北周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本身就是漢人,鮮卑人自然會被進一步漢化,而取代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雖然有二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其母獨孤氏是鮮卑人),但毫無疑問,李唐一直被認作是漢人的唐朝,說起來唐太宗李世民還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呢。

總的來說,自北周滅亡,以鮮卑人爲主體建立的國家徹底不復存在,而到隋唐以後,鮮卑已經徹底融入漢族而成爲又一個徹底消亡在中國歷史上的古代民族。

最後我們要澄清的是,消亡不代表滅亡,鮮卑這個名稱雖然不復存在,但鮮卑人作爲漢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反而變得更加繁榮興旺,至今很多華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流淌着鮮卑人的血液呢。

參考資料:《晉書》、《資治通鑑》、《十六國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