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花椒之味》中,鄭秀文試着對劉德華「逼婚」,「你到底想不想跟在我一起?」劉德華馬上滿口回答「可以啊。」

其實,劉德華的回答可以說是誠意滿滿,不過,鄭秀文卻聽得很不滋味,感到很難過。難道劉德華的回答不夠好嗎?

01.鄭秀文希望劉德華回答的是「想」,而不是「可以」

圖源自電影《花椒之味》,下同。

《花椒之味》是麥曦茵執導的一部電影,主要演員有鄭秀文、賴雅妍、李曉峯、鍾鎮濤、任賢齊、劉瑞琪、吳彥姝、劉德華等。

故事講述一名風流父親(鍾鎮濤飾)生前到處留情,辭世之後,就只留下三個城市素未謀面,同父異母的三姐妹。三名成長際遇不同的女子,三段破碎的家庭情感。

不論劇本要講的的主題是什麼,電影當中讓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始終都是故事裏面節外生枝的小插曲,鄭秀文飾演的女主角夏如樹與客串男友劉德華這條只有兩三場戲的感情線。

交往多年,兩人早已感情穩定,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從而就有了鄭秀文向劉德華「逼婚」的一幕,按理說劉德華的這個回答是發自心底、誠意十足的。

不過,鄭秀文卻聽得很不滋味,認爲劉德華的答覆毫無誠意。原來他只是一個「可以」,而不是真心「想」跟我結婚的人。

好幾位女同事看完該電影之後,都相當在意鄭秀文和劉德華的這番對話。

她們感同身受,覺得如果自己是鄭秀文,都會當場憤怒,「可以啊」這三個字,比任何形式的拒絕都難不中聽,可以跟你結婚,聽起來就像履行責任,或者勉爲其難的承諾。

02. 劉德華認爲「可以」比起鄭秀文想要的回答要偉大

顯然,在電影當中,劉德華飾演的客串男友,明顯只是不善辭令,將承諾說得太笨拙。

但兩者之間確實是有分別的,心底話是「想」還是「可以」,不只是遣詞和修飾上的語意落差。

要知道該電影雖改編自張小嫺的小說,但電影原創成分頗多,像鄭秀文和劉德華這兩三場戲,爭執點很刁鑽,極其敏銳的針鋒相對,無疑是麥曦茵的創作。

對於影片中的這段情節,她說,男女看待這個問題,想法有很大分別,因爲就連飾演客串男友的劉德華本人,接到劇本的時候都認爲,明明「可以」比起「想」要偉大得多。

很多時候,「想」做,未必真的可以做到,而「可以」做,代表你有能力做到,即使你本身並不想做。

「可以」聽起來好像是敷衍的違心話,但其實,「想」纔是最敷衍的。真心話,有時比起違心話更見敷衍。

「想」的本質,無異於甜蜜的謊言圈套,因爲最終就算做得不好或者做得不夠好,其實都不需要負責任。

就像電影裏面的風流父親,年輕時面對每一段感情,當下都信誓旦旦「想」做個好男人,就算他是真心,他就是對自己都很敷衍,到頭來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情人和父親。

03.電影中,劉德華最後說,別糾結於「想」還是「可以」,而忽略了重點

電影裏面的這段爭執,鄭秀文和劉德華談的是婚姻承諾,而麥曦茵談的卻是拍電影。這大概是她從事電影工作多年的一些心裏話,「想」拍電影,跟你有沒有能力拍電影,可不可以繼續拍電影,是兩碼子的事情。

當女主角夏如樹咬緊牙關與夥記共同進退,一起經營父親留下來的麻辣火鍋店。這只是一間各方面都不夠完美,在跌跌撞撞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小店,基本上就是麥曦茵和她電影團隊的寫照。

就像該電影的客串演員劉德華說的最後一段話一樣,別執着於「想」還是「可以」,而因此忽略了這一段關係的重點。

想不想跟我一起?可不可以跟我一起?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不在一起、跟誰在一起。

劉德華所客串角色的這份世故,被我理解成麥曦茵在電影《烈日當空》十年過後所磨練出的世故。

青春吶喊到了盡頭,人就想通了,也開始變得柔軟了。然後就會發現,語意上的不浪漫,其實是最浪漫的。

「可以」做,代表你有能力實現某個目標,在它的背後,已經包括無償的付出和犧牲,也包括了你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有能力去實現。

「可以」是承諾,也是一種響應,是對方給予你信心的證明。找到與你目標相同的人,一起前行,就有「可以」的把握。

同行同濟,感情如是,電影亦如是。如果該電影有所謂的大命題,我甚至相信,今日的中國亦如是。

換成是你,對於這個問題,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