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浪費食物的現象

你還在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來教育孩子?

這首《憫農》剛學古詩的孩子都能流利地背出來

再用來教育孩子未免就有些落入俗套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憫農》其實是有兩首呢?除了“鋤禾日當午”這首外,它還有一個“雙胞胎哥哥”。

《憫農·其一》這首詩現在已經被收錄進小學部編版二下的語文課本中了,也是小朋友們必背古詩之一呢!

今天小露姐姐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吧!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指的是隻要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古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了農民伯伯播種與豐收的場景,一“種”一“收”更是讚美了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說的是普天之下沒有被荒廢着不種的田地,但仍有農民被餓死。

荒地變良田,和前兩句聯繫起來,構成了處處豐收、一片大好的景象。前三句層層遞進,展現出了勞動人民無窮的創造力和巨大的貢獻。

那豐收了之後是怎樣的呢?

“農夫猶餓死”

最後的反差將整首詩的基調變得凝重、沉痛。但卻把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凸顯出來了。

農民伯伯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果實

那爲什麼他們最後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結局呢?

詩人迫使人們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慘景?答案其實很明顯,是當時的階級不平等造成的。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階級,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我們不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嗎?

孩子自己就會去進行對比,體會出其中的道理。

用這樣的詩句來教育孩子,會讓孩子感悟更加深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