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們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即甜、酸、苦、辛、鹹。《黃帝內經》中對“五味"有一段精闢的論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褥,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此段原文論述了陰精藏於五臟,而五味化生陰精。但五味太過偏嗜,則反傷五臟。所以,養護脾胃,喫對“五味"纔行,養護五臟亦如此。

五味的特徵

甜味:也稱爲甘味。中醫認爲,甜入脾,脾主肉。甜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充熱量,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止痛解毒的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可促使血糖、膽固醇升高,使人發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還可引起機體的鈣、維生素B1的缺乏。由於甜味性多膩滯,最易助溼影響脾的運化。故脾虛溼盛者,不能過食甘味食品。

甜味的代表食物有:黃豆、玉米、小麥、粳米、胡蘿蔔、馬鈴薯、花生、牛羊肉、山藥、大多數水果等。

酸味:中醫認爲,酸入肝。酸味有收斂固澀,理脾開胃之功。可增強肝功能和提高鈣和磷元素的吸收。醋酸具有消毒的作用。但過量食用會引起胃腸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故脾胃虛弱者宜少食。

酸味的代表食物有:醋、西紅柿、馬齒莧、赤豆、杏、橄欖、橘子、李子、山楂、檸檬、枇杷等。

苦味:中醫認爲,苦味入心。具有燥溼、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等作用。但過食則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值得注意的是,有熱有火者如心火大而出現的口舌生瘡,紅腫疼痛的適量食用些苦味食物,可以瀉火緩解其病症。無熱無火而過食者,因其苦燥反而傷及陰津。

苦味的代表食物有:苦瓜、萵筍、杏仁、白果、桃仁、百合、茶葉等。

辛味:也稱之爲辣味。中醫認爲,辛入肺。具有發散、行氣、活血功能。辛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機體代謝以及祛風散寒,解毒止痛。因辛味其辛散燥烈,過食易耗氣傷陰。如氣虛津虧,表虛多汗者不宜多食。

辛味的代表食物有:蔥、姜、蒜、、花椒、茴香、韭菜、洋蔥、蘿蔔、酒類等。

鹹味:中醫認爲,鹹入腎。具有軟堅潤下,涼血補血,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的平衡及水鈉鉀的代謝等作用。過食鹹味可使皮膚粗糙變黑,可損傷心、腦、腎及血管,加重心腦腎疾病的症狀。

鹹味的代表食物有:鴿子肉、鴨肉、豬肉、海帶、海蜇、海蔘、紫菜、蟹、淡菜等。

綜上可知,五味旨在調和適宜,方能暢通氣血,養護五臟,以保旺盛的生命力,致延年益壽。

相關文章